返回课程纲要

跟随使徒的脚踪行 - 使徒行传

第二十课 - 彼得在吕大和约帕行神迹

经文:徒九:32 - 43

主旨:彼得在吕大和约帕所行的神迹,跟当年主耶稣所行的一模一样。

1。真难为了路加医生,他撰写《使徒行传》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我相信当时的基督门徒都知道他是保罗的跟随者,有的人说不定还称他是“保罗派”,那些属于耶路撒冷“彼得派”或“雅各派”的门徒,可能对他没有什么好感。《使徒行传》的前六、七章还好,写的都是彼得和约翰等使徒的事迹,他们可以说是初期教会的“开国功臣”,大家都非常尊敬他们。但问题来了,从第九章开始,保罗似乎成了主角,其他的使徒变成配角,路加在记述保罗怎样把福音传至“地极”的时候,他必须很小心,不要太过高抬保罗,给人印象以为保罗是单独行动,“得罪”了彼得派和雅各派。虽说当时的初期教会活在一片关爱和平的气氛底下,但门徒毕竟都是人,有其嫉妒软弱的一面,所以路加一片好意要将教会的发展史纪录下来,若不小心,反而会造成教会的分裂。我们在接下来的两、三章,要特别留意路加是怎样记述保罗传福音给外邦人的背景。保罗是单独行动?还是先得到耶路撒冷教会的认可?

2。徒九:32 - 35  “32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33遇见一个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瘫痪,在褥子上躺卧八年。34彼得对他说:‘以尼雅,耶稣基督医好你了!起来,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来了。35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

“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 上次提到彼得是在徒八:25,当时他和约翰被派遣到撒马利亚,查证有关撒马利亚人归向耶稣基督的事,“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马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现在,路加轻描淡写地说彼得周流四方,似乎是随着圣灵的引导,像执事腓利那样,来到了吕大(Lydda)。吕大在哪里?请看图一。吕大是今日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国际机场所在地,位于约帕东南方约18公里,伯特利以西约32公里。自古有两条大道在这里相接,一条自约帕通耶路撒冷,另一条沿海大道,连接埃及和巴比伦。从下文来看,我们知道圣灵把彼得引领到这里,再到约帕,然后至该撒利亚,带领外邦人哥尼流一家信主,为保罗的传福音给外邦人铺平道路。

“遇见一个人,名叫以尼雅(Ainean),得了瘫痪,在褥子上躺卧八年。彼得对他说:‘以尼雅,耶稣基督医好你了!起来,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来了。”-- 对这个神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在约五:1 - 9 主耶稣不是医好一个瘫痪了三十八年的人吗?现在,彼得奉基督耶稣的名医好这个瘫子,完全跟当年主耶稣做的一模一样。“以尼雅”是一个旧希腊名字,我们不能肯定他是外邦人,还是希腊化的犹太人。

“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 “沙仑”(Sharon)不是指城市,乃是沙仑平原,约三十英里长,从约帕延伸到该撒利亚。像这样的神迹一定轰动附近的地区,就带出了下文彼得在约帕的叫死人复活。

3。徒九:36 - 43  “36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希腊话就是多加(注:就是"羚羊"的意思)。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37当时,她患病而死,有人把她洗了,停在楼上。38吕大原与约帕相近;门徒听见彼得在那里,就打发两个人去见他,央求他说:‘快到我们那里去,不要耽延!’39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到了,便有人领他上楼。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40彼得叫她们都出去,就跪下祷告,转身对着死人说:‘大比大,起来!’她就睁开眼睛,见了彼得,便坐起来。41彼得伸手扶她起来,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42这事传遍了约帕,就有许多人信了主。43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这个神迹也是似曾相识的,有不少细节就跟主耶稣叫睚鲁的女儿复活的神迹相同(可五:35 - 43)。

“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希腊话就是多加(注:就是"羚羊"的意思)”-- “约帕”(Joppa)在哪里?请看图一。约帕位于耶路撒冷的西北约55公里,就是今日以色列第一大城特拉维夫西南角的海边。这是一座古城,在书十九:46 就有提及。“大比大”(Tabitha)是希伯来文 Tsebi 的亚兰语(Aramaic),“多加”(Dorcas)则是希腊文,意思是羚羊。

“大比大,起来!”-- 还记得主耶稣怎样叫睚鲁的女儿复活的吗?他说:“大利大,古米!”(可五:41)亚兰文是 Talitha koum ,意思是闺女,起来!现在彼得叫死人起来,是说:“大比大,起来!”亚兰文是 Tabitha koum,两者相比,只差一个字母而已。我相信路加是特意强调这点,让人知道彼得在众使徒中,得到“师傅”耶稣的“真传”。这也为下文在哥尼流家中传福音埋下伏笔,既然“大弟子”彼得看到异象,把外邦人是不洁净的观念除掉,那么保罗传福音给外邦人就是名正言顺的了。

“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硝皮匠”(tanner)的行业是犹太人认为很不洁净的,犹太妇人可以因为丈夫是硝皮匠而申请离婚。彼得能在硝皮匠的家住了多日,表示圣灵已经预备好他的心接受异象。

默想:

从人的角度来看,保罗的归主和热心传福音等于把耶路撒冷的教会 “rock the boat”(捣乱)。过去耶路撒冷教会虽然面对一点逼迫,但毕竟绝大部分的门徒都是犹太人,就算有希腊化的犹太人,还是“熟口熟面”,因为文化习俗大同小异,所以都能在一片关爱和平的气氛底下和睦相处。保罗一出现,教会就好像不再有安宁。在他未信主之前,他是逼迫教会的极端犹太分子;他信主后,就引进外邦人信徒,他们的文化习俗是全然不同的。教会怎样看保罗这个人?

今天有些教会喜欢维持 status quo (维持现状),不喜欢有人 rock the boat,没有人愿意踏出安全地带一步;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只要教会正常运作,大家都很高兴和满意。若教会来了一个保罗,我们要怎样看待他?他是异端?是捣乱分子?还是。。。。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和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