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 - 神学性的论证(五)
论证中的责备与关怀(下)
经文: 加四:8 - 20
对加拉太教会的人,保罗可说爱之深,痛之切,怎么他们在基督里得享自由后,又会回到律法的奴役中?不但如此,原本他们愿意为保罗“掏心掏肺”,现在却视保罗为仇敌!
加四:17 和 18 节,保罗痛心疾首地指出,律法主义者之所以热心待加拉太人,其实是心怀恶意,为要使他们与保罗疏远或断绝关系,目的是要叫加拉太人热心待他们(律法主义者)(事实上,加拉太教会的人已经热心待律法主义者! )保罗其实不介意有别的人热心对待他们,前提是那些人的热心关怀是有良善的动机,而不是不怀好意,也不应该只是保罗在他们那里的时候才这样被热心对待。保罗在这里其实也反面的暗示,说自己是真心诚意关怀加拉太教会的人,为要他们得享基督里的自由。
加四:19 保罗一声呼唤:“我的孩子啊”,显出保罗如慈母一般的心肠。他甘愿“再受生产之苦”,重新将福音传给他们,只求基督能在他们心里真正“成形”,使他们脱离属灵的迷惑与混乱。
加四:20 继续流露出他心中的无助与忧虑。他说自己“心里作难”,原文是“走投无路、不知所措”的意思。保罗深知:若能亲自在他们中间,他的语气与声音一定能唤醒他们的心,因为他过去就是这样服事他们、感动他们。但如今相隔遥远,他只能借着笔墨,苦口婆心地劝勉他们,语气中充满急切、痛惜与哀伤。
1。我们先温习加四:8
- 11 和加四:12 - 16 《神学性论证(五) -
论证中的责备与关怀》(上、中):
加四:8 开首的“但。。”将前文加四:6 - 7 “人因信耶稣基督得称为义,成为上帝的儿子,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见,从此以后,我们不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上帝为后嗣。这种父子关系,既亲密无间,又具有正式的继承意义,充分彰显信徒由奴仆转变为在基督里得到自由,被上帝正式收养的儿女这一重大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完全翻转,现在保罗是从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焦急地质问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你们怎么又回到律法的奴役中?”他的语气是痛惜、焦急、警告,还带着严肃的关切。
不仅如此,保罗在加四:10 - 11 甚至用
phoboumai hymas,“我为你们害怕/担忧” - 不只是害怕他们可能偏离福音,而是忧心他们已经陷入律法主义!保罗不再作神学论证,而是一个充满父母心肠的牧者,看到属灵儿女“可能已经”离弃福音,他内心极度痛苦。他深切的焦虑、痛心,甚至带着一种灵里的战栗!
加四:12 - 16
来到加四:12 ,他以一声“弟兄们”,将加四:8 - 11 的忧虑和警告,转向更为亲切、柔和,甚至带着深切情感的劝勉和呼唤。首先他劝加拉太教会的人,要像他一样,放弃靠行律法而称义的制度。他清楚表白自己对教会的人没有怨言,他们也从来没有亏待过他,对他不公、伤害过他。
加四:13 - 14节 - 他深情地回顾过去 自己原来的计划是要往别处去(也许是向西往以弗所去),但因为身体有疾病(疟疾?)需要休养,才来到加拉太并在哪里传福音。保罗提起这事,目的似乎是要衬托出加拉太人对他的恩情;尽管当时他并非专诚到访,为要向他们传福音,其带病之躯更足以令人望而生厌,加拉太教会的人却接待他像接待天使,像接待基督一样。
加四:15 - 可是现在怎么了?他们过去因保罗传的福音而欢喜快乐、称自己是有福的(或称保罗为有福),现在却因受了迷惑,转而对保罗冷淡,甚至视保罗为仇敌(16节)。保罗在这里不是责怪他们,而是用一句带着情感的提问:“你们当初那种喜乐还在吗?”保罗还用了一种很强烈地的表达方式,来形容加拉太信徒当初对他的爱有多深。在他生病、身体软弱的时候来到他们中间传福音,他们不但没有嫌弃,反而热情接待他,甚至 -- 如果可以的话 -- 愿意连自己的眼睛都给他。这就像我们中文里说的:“我愿为你掏心掏肺”(并不是要动手术,而是表示你对这个人真的在乎,真的愿意为他付出 )。
加四:16 最后,保罗带着感叹的宣告:“我成了你们的仇敌?!只是因为我告诉你们真相!”这种转变让他震惊又痛心!
在查考今天的经文之前,我请大家把第三和第四章的神学性论证再读一遍。
2。加四:17 - 20 “17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注:原文作"把你们关在外面"),叫你们热心待他们。18在善事上常用热心待人,原是好的,却不单我与你们同在的时候才这样。19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20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
《新译本》:17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并不是出于好意,而是想你们和我疏远,好使你们热心待他们。18常常在善事上热心,总是好的;只是不要我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才是这样。19我的孩子们,为了你们我再受生产的痛苦,直到基督在你们里面成形。20我恨不得现今就在你们那里,改变我的语气,因为我为你们十分困扰。
KJV:17 They zealously affect you, but not well; yea, they would exclude you, that ye might affect them. 18 But it is good to be zealously affected always in a good thing, and not only when I am present with you. 19 My little children, of whom I travail in birth again until Christ be formed in you, 20 I desire to be present with you now, and to change my voice; for I stand in doubt of you.
ESV:17They make much of you, but for no good purpose. They want to shut you out, that you may make much of them. 18 It is always good to be made much of for a good purpose, and not only when I am present with you, 19 my little children, for whom I am again in the anguish of childbirth until Christ is formed in you! 20 I wish I could be present with you now and change my tone, for I am perplexed about you.
原文:
3。加四:17
“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注:原文作"把你们关在外面"),叫你们热心待他们。”(《新译本》: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并不是出于好意,而是想你们和我疏远,好使你们热心待他们。)
大家还记得在上一节的加四:16,保罗带着感叹的宣告:“我成了你们的仇敌?!只是因为我告诉你们真相!”真相是什么?简单地说:
加拉太教会的人(外邦人和犹太人)听了保罗传讲的福音真道后,他们都信了耶稣基督(不用遵行犹太教的律法规条,如割礼)。可是保罗离开之后,有犹太律法主义 者进入教会,他们认为保罗不是上帝拣选的使徒,不能与雅各、彼得、约翰等使徒平起平坐。他传讲的福音,说只要信耶稣就得称义,不用遵行律法是错的;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把他们拉拢到自己的一边。律法主义者不会在乎人是否信耶稣基督:对外邦人来说,他们固然可以信耶稣基督,但也要遵守犹太教的律法规条,才能得救;对犹太人来说,如果他们要信耶稣基督也可以,但他们不能离开犹太教,仍然要遵守摩西的律例、典章、诫命。如果他们得逞,结果会怎样?基督教会变成犹太教的一分支!
保罗得知加拉太教会的人被这些律法主义者误导,如羊走迷,他立刻写这封《加拉太书信》,首先为自己的使徒身份辩证(第一和二章),然后从加三:1 至四:7 在他的神学性论证里,他以凌厉的笔锋,从不同的角度,驳斥律法主义者的论调,论证的摘要是:
他将“信心/应许”与“律法”作鲜明对比,强调信徒在基督里的自由(虽然“自由”这个词在一至四章仅出现一次(加二:4))。
上帝设立律法的目的,是显明人的罪,使人意识到自己无法靠律法称义,而需要一位救赎主。律法是启蒙教师,暂时监管人,直到基督来到,使人因信称义。律法不能使人得生命,反而使人陷于咒诅,其结局是死亡。但到了所定的时期,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基督,由女人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为要救赎律法之下的人,使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享有在基督里的自由。
信心取代律法成为称义的唯一途径。无论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只要信靠耶稣基督,就因信被称为义,并承受上帝的应许——即圣灵的印记,以及亚伯拉罕的福。这福分包括:
身份上的转变:信徒成为上帝的儿子,与基督同为后嗣,得以用“阿爸,父!”称呼上帝,享有在基督里的自由。
地位上的提升:“在基督里”与基督联合,承受上帝应许给亚伯拉罕的产业,即救恩和一切属灵的福气,并借圣灵得着基业的凭据。
从加四:8 开始,保罗开始转换语气,从理性推理转向情感诉求,焦急地质问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你们怎么又回到律法的奴役中?”他为他们害怕/担忧已经陷入律法主义,甚至已经离弃福音。然后从加四:13 开始,他深情地回顾过去,加拉太人是怎样热情地款待他,甚至愿意为他“掏心掏肺”。但是,现在却视他为仇敌!大家可以想象,有父母心肠的传道人保罗,在对被人迷惑离开福音真道,受假道捆绑,失去救恩和基督里的自由的“孩子”(加拉太教会的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多么震惊又痛心!
这就是整个真相!
“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注:原文作"把你们关在外面"),叫你们热心待他们。” (《新译本》: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并不是出于好意,而是想你们和我疏远,好使你们热心待他们。)- 原文开首是
Zēlousin hymas ou kalōs ,并没有“那些人”,但“那些人”是隐含在动词
Zēlousin ,英文 They zealously affect。
来自动词
zéloó ,英文 zeal,“热心”。希腊文字典说这个字涵盖了一系列与强烈渴望或热情相关的情感和行动。它既可以表示对美善之事的积极热情,例如追求属灵的恩赐或义行的生活;也可以指消极的嫉妒或羡慕,意指渴望他人所拥有的东西。保罗在这里的用法肯定是“负面”的,他说“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叫你们热心待他们。” NIV 翻译作 Those people are zealous to win you over, but for no good. What they want is to alienate you from us, so that you may have zeal for them.
“好意”
kalōs,诚实地,正直地的意思。
“是要离间你们”(注:原文作"把你们关在外面")- “离间”
ekkleisai,来自动词
ekkleió,这个字在新约中用于表达将某人或某物拒之门外或排除在外的行为。它暗示着故意阻止进入或参与的行为。该词通常用于个人或群体被禁止享有某些特权或交往的语境中。在新约只出现两次,另一次在罗三:27 “既是这样,哪里能夸口呢?没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没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吗?不是,乃用信主之法。”在《和合本》和《新译本》都看不到“排除在外”的意思,但在 NIV 的翻译,就看得很清楚:here, then, is boasting? It is excluded. On what principle? On that of observing the law? No, but on that of faith.
《和合本》与《新译本》翻译“离间”/“疏远”是可以的,但“把你们关在外面”(关在保罗的影响范围之外)确是更好的翻译。NIV 作 alienate from us 也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from us 虽不在希腊文中明说,但根据上下文,确实可以理解为‘关在保罗的影响范围之外’使你们与我们疏远’的意思。)ESV 作 to shut you out 。总之,保罗的意思是,犹太律法主义者所言所行是有目的:他们不怀好意,要拉拢加拉太教会的人,想赢得他们的信任,就故意诋毁保罗所传的福音,离间他们与保罗的关系,使他们与保罗疏远。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引用加五:4 “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表示不仅关在保罗的影响范围之外,甚至还与基督隔绝!
“叫你们热心待他们” - 开首是
thelousin,来自动词
theló,中文“目的”。 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对这句原文有深入的解释:
![]()
hina zēloute,英文 so that you might be zealous。在新约希腊文中,
(为了、好使得)通常是跟虚拟语气(Subjuntive)搭配,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但在这里的
,文法却是现在主动直陈语气 (present active indicative),这是很不寻常的。他也指出在林前四:6 “免得你们因这一个人而自高自大”以及约壹五:20 “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在原文也是
搭配直陈语气。语气上更强调结果的事实性而不是单纯目的。
保罗在这里强调的是,这是加拉太教会信徒确实正在发生的行为:“你们已经在为他们热心”!
律法主义者之所以热心待加拉太人,是心怀恶意,为要使他们与保罗疏远或断绝关系,目的是要叫加拉太人热心待他们(律法主义者)。事实上,加拉太教会的人已经热心待律法主义者!
灵粮透视:经文:“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要叫你们热心待他们。”(加四:17)
“热心待人”有什么不好呢?问题是:热情好感,还是别有用心?
有时候,有人对你特别热情 -- 请你吃饭、约你聊天、送你礼物 。。。但慢慢地你发现,他们的关注不是为了你好,而是希望你“站他们那边”,认同他们的观点,最好变成“他们的人”。 我们在社团里就时常看到这种现象。为了争取社员加入自己的派系,作领袖会用“热心待人”的方式来拉拢人到他的一边。不只是今天的社团,在当年的哥林多教会,保罗也告诉我们有分门别类的现象 :“‘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大家可以猜想得到,各派的领袖也会“热情招待”自己的人。
在今天的教会圈子里,这种现象也不稀奇。有的宗派或教会领袖,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和影响力,也会对信徒特别热情,牢牢地套住你。教会也有“我是属某某牧师的”,“我是属某某小组的”。。
保罗在信中提醒加拉太信徒:假教师对你们很热情,可惜不是出于爱,而是想让你们教会的信徒离开保罗,离开真正的福音。他们要的,不是你的成长,而是你站在他们那边,为自己大造声势,扩大犹太教的影响。
在加四:19,从保罗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属灵关心,是愿意看到你越来越像耶稣,而不是越来越像“某某属灵人”。 有些人的热心,是为了建立你;有些人的热心,是为了“拉你入伙”。差别在动机,不在表情。
我们可以热心待人,但更要问问自己:“我是陪人走向基督的十字架,还是走向我的小圈子?”这问题,值得常常自问。
4。加四:18 “在善事上常用热心待人,原是好的,却不单我与你们同在的时候才这样。”(《新译本》:常常在善事上热心,总是好的;只是不要我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才是这样。)
“在善事上常用热心待人,原是好的” - 句首是
kalon de,英文 now it is good,意思是“不过,是好的。”什么是好的?
“热心待人” -
zēlousthai ,跟加四:17 的“热心”同字,来自动词
zéloó,文法是现在时,被动语态,不定式(present passive infinitive), 不是说“去热心对待别人”,而是“被热心地对待”(to be zealously sought);
“在善的事上”-
(ἐν + 中性单数形容词,介词短语,表示在良善的事上、出于良善的动机),更好的翻译是:“怀着好意,出于高尚动机的(热心)”
“常” -
pantote,英文 at all times,中文“常常”。
所以,“在善事上常用热心待人,原是好的”- 更准确的翻译是“出于好意的被人热心对待,而且常常是这样”
“却不单我与你们同在的时候才这样” - 这句话不用再加以解释。
加四:18 的意思是:保罗告诉加拉太教会的人,不要只是我与你们同在的那段时间,律法主义者才对你们好意地热心对待。它显然与上一节(加四:17 “那些人热心待你们,却不是好意,是要离间你们”)的“不是好意”相对,NIV 比 KJV/ESV 翻译的更清楚明白:
It is fine to be zealous, provided the purpose is good, and to be so always, not just when I am with you.
在目的良善的前提下,热心本是好的;而且要常常这样,不只是我与你们同在的时候才如此。
综合加四:17 和 18 节,律法主义者之所以热心待加拉太人,是心怀恶意,为要使他们与保罗疏远或断绝关系,目的是要叫加拉太人热心待他们(律法主义者)(事实上,加拉太教会的人已经热心待律法主义者! )保罗其实不介意有别的人热心对待他们,前提是那些人的热心关怀是有良善的动机,而不是不怀好意,也不应该只是保罗在他们那里的时候才这样被热心对待。保罗在这里其实也反面的暗示,说自己是真心关怀加拉太教会的人,不像那些律法主义者的热心待加拉太人,是心怀恶意,为要使他们与保罗疏远或断绝关系。
5。加四:19 “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新译本》:我的孩子们,为了你们我再受生产的痛苦,直到基督在你们里面成形。)
“我小子啊” - “小子”Tekna,这是一个亲切的称谓,不像在神学论证开始的时候,两次大声“责骂”他们是“无知的加拉太人哪!”(加三:1,3)在加三:15 和四:12 他改用“弟兄们”的称呼,扭转论证的凌厉笔锋,降低气势,使信上的语气较为温和。现在他再降低气势, 称他们为“我小子啊”(《新译本》作:我的孩子们)在保罗书信里,这个字用了近 40次!在加拉太书,这称呼另外出现四次(加四:25,27,28,31)。“小子”的意思是,保罗视加拉太教会的人是他在福音上所生的儿女,如林前四:14 - 15 “我写这话,不是叫你们羞愧,乃是警戒你们,好象我所亲爱的儿女一样。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在其他经文,保罗视自己为属灵的父亲,但在这里却把自己喻为母亲(帖前二:7 也是)。在接下来的片语,我们可以看见他怎样把慈母般的心表露无遗。
“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 - “生产之苦”
ōdinō ,英文 I am in travail, suffer birth-pangs 。这是一个古老而强烈的图像性动词,用来描述分娩时的剧痛(birth pangs)。在新约中另外出现在加四:27 (引用以赛亚书)和启十二:2(妇人生产的异象)。保罗形容自己上次到加拉太地区传福音给他们,好像作母亲的分娩一样,忍受极大的痛苦,因为当时他和同工受了很大的逼迫(徒十三:45,50,十四:2,5-6,19)。现在,由于加拉太教会的人受了律法主义者的迷惑,偏离了福音真理,保罗必须再为他们忍受属灵的生产之苦,直到基督在他们里面重新“成形”。究竟“母亲生产之苦”是多苦呢?如果把苦/痛的程度分级的话,1 到 2 级疼痛就像蚊虫叮咬,基本感觉不到;3 到 4 级就像有很多针在扎;5 到 6 级就像有一团火在烧;7 级以后就已经痛得麻木,只会觉得越来越痛,而无法具体描述。事实上,女性分娩疼痛可达 12 级,就像同时断了20根肋骨!保罗形容自己要重新传福音给加拉太教会的人为“再受生产之苦”,这是属灵的痛苦和挣扎,为要把他们从被律法主义者蒙蔽的状态里惊醒过来!
“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
![]()
mechris hou morphōthē Christos en hymin. 英文 until Christ be formed in you. 这是一个表示未来时间的子句,由“直到”(
)加上“成形”
(动词
morphoó ,文法 first aorist passive subjunctive of morphoó 虚拟语气构成,在新约只出现在这里),意指“直到某事将来发生”。 什么事?就是“基督成形在加拉太教会的人心里”!
“成形”- 希腊文词典的解释是:在新约中用来描述形成或塑造某物的过程。它通常表达一种内在的转变,或某种特定性格或本质的发展。在属灵语境中,它指的是基督的性情在信徒里面被塑造出来。保罗的神学性论证就是要加拉太教会的人重新明白“因信称义”之道,让基督的生命和性情在他们心中重新被塑造出来,直到他们越来越像基督。这不是外表的模仿,而是属灵生命的真实成长。我们以后在第五和第六章就更加明白圣灵如何塑造基督的性情在信徒的生命里。
“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 - 这是保罗表达的属灵牧养情感最高强度之一。
保罗与那些犹太律法主义者/假教师相比,两者的根本差别是动机与目标:
假教师热情对待教会的人,目的是为了控制、隔离、排外,为的是壮大自己的教派;
保罗是真牧者,为信徒牺牲、痛苦、生养属灵生命,只为了基督。
6。加四:20 “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新译本》:我恨不得现今就在你们那里,改变我的语气,因为我为你们十分困扰。)
“巴不得/恨不得” -ēthelon ,来自动词
theló,英文 I wish,I desire,文法是过去未完成时态,保罗目前未能与加拉太教会的人在一起,所以在这里引入他对他们的愿望,就是“现今在你们那里。。”
“改换口气/改变我的语气”-
allaxai tēn phōnēn mou,英文 to change my voice/tone,不仅改变语气,也包括声音。什么意思?“声音不是单纯只是声音”,从事广播和声音训练超过三十年,生命调音师丹萱表示,“一个人的声音传递了许多生命暗码,透过声音,可以发现自我和情绪;从认识埋藏在声音底层的心理,以及身体和姿势,可以改善说活品质。就好像当一位好厨师,在把食材利用到极致之前,先‘利其器’!声音就是表达自我的‘器’,回头把‘器’照顾好。好的声音,‘穿透力’很强,但不见得是大声或强硬,而是顺畅坚定,像暮鼓晨钟,可以利用呼吸,改善急促的声音,让说出来的话顺畅坚定。”保罗就是那种能把感情注入其声音的人。有什么例证?帖前二:11 - 12 “你们也晓得我们怎样劝勉你们,安慰你们,嘱咐你们各人,好象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要叫你们行事对得起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上帝。”这里提到保罗“劝勉、安慰、嘱咐” -- 这些都涉及语气、声音与情感投入,说明他不是冷冰冰地讲道,而是“父亲式”的带着爱心劝说。徒二十:31 “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这里的“劝诫”表示他的声音满有感情,他的眼泪也让劝勉更有力量。“苦口婆心”这句成语最能表达保罗的“改换口气/声音”的意思。
“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 - 保罗盼望自己现今能在加拉太教会,面对面,苦口婆心地劝诫他们,不要再被律法主义者所误导和蒙骗。他知道自己讲话时的语气对加拉太人是有感动力量的,但现在只能用书信沟通,感到十分受限。
“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 (《新译本》:因为我为你们十分困扰)- “心里作难/困扰”
aporoumai ,来自动词
aporeó ,由 “ἀ-”(否定前缀)+ “πόρος”(道路、方法)组成。在新约中用来描述一种困惑或心里不知所措的状态。它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或迷惘的感觉,通常出现在面临艰难或出人意料的情况时。这个词用于表达一种人常有的处境: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保罗此刻对加拉太人的属灵状态充满忧虑与痛心,他不知该怎么挽回他们,因他们已经被迷惑。有圣经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修辞伎俩,保罗告诉他们自己不知所措,其实是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
7。总结(加四:17 - 20):
对加拉太教会的人,保罗可说爱之深,痛之切,怎么他们在基督里得享自由后,又会回到律法的奴役中?不但如此,原本他们愿意为保罗“掏心掏肺”,现在却视保罗为仇敌!
加四:17 和 18 节,保罗痛心疾首地指出,律法主义者之所以热心待加拉太人,其实是心怀恶意,为要使他们与保罗疏远或断绝关系,目的是要叫加拉太人热心待他们(律法主义者)(事实上,加拉太教会的人已经热心待律法主义者! )保罗其实不介意有别的人热心对待他们,前提是那些人的热心关怀是有良善的动机,而不是不怀好意,也不应该只是保罗在他们那里的时候才这样被热心对待。保罗在这里其实也反面的暗示,说自己是 真心诚意关怀加拉太教会的人,为要他们得享基督里的自由。
加四:19 保罗一声呼唤:“我的孩子啊”,显出保罗如慈母一般的心肠。他甘愿“再受生产之苦”,重新将福音传给他们,只求基督能在他们心里真正“成形”,使他们脱离属灵的迷惑与混乱。
加四:20 继续流露出他心中的无助与忧虑。他说自己“心里作难”,原文是“走投无路、不知所措”的意思。保罗深知:若能亲自在他们中间,他的语气与声音一定能唤醒他们的心,因为他过去就是这样服事他们、感动他们。但如今相隔遥远,他只能借着笔墨,苦口婆心地劝勉他们,语气中充满急切、痛惜与哀伤。
我们终于查考完加拉太书 4:8–20 这段神学性论证中充满情感起伏的段落。保罗像一位慈母,看见自己属灵的孩子(加拉太信徒)被律法主义者迷惑,很可能已经离弃了福音,他的内心极度悲痛。他一字一句地劝说,语气中充满痛惜、焦急、警告与呼唤:“归来吧,归来吧,我的孩子啊!”他甘愿“再受生产之苦”,只愿基督能在他们心里真正“成形”。接下来,我们要进入这一段神学论证的最后部分(加四:21 – 31),也是一段充满象征意义的比喻。我们下一课再见。
默想:
忠言逆耳,真爱难言?
在加四:17–20 中,我们看到保罗因加拉太人受迷惑而心痛。他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属灵的母亲,“再为他们受生产之苦”(19节),只求“基督成形在他们心里”。他并没有因害怕被误解或拒绝就沉默,而是冒着被当作“仇敌”的风险,继续说出真话(16节):“我因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
所谓“忠言逆耳”,在别人远离正道、走入错谬时,当面劝诫本就是不容易的事。但我们从保罗身上学到的功课是:
爱的表达不总是温柔的,但必须是真诚的。
说出真理,有时会伤人一时,却能救人一世。
属灵领袖不是讨人喜欢,而是引人归正。
就如箴言所说:“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地的爱情。”(箴二十七:5)
也如《以弗所书》所勉励的:“用爱心说诚实话。”(弗四:15)
今天,当你看到身边的人在信仰上偏离、软弱,
你是否也愿意,像保罗一样,不是沉默退后,而是以眼泪、忍耐和真理,劝他归回基督?
(取自互联网)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与我联络。电邮地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