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课程纲要

加拉太书 - 律法与恩典;基督徒的自由

第二十八课 - 你们向来跑得好,如今为何失脚?

经文:加五:7 - 12

保罗在加五:1 - 6 警戒加拉太人,如果他们否定因信称义的福音,而把受割礼当作是得救的条件,将会有毁灭性的后果之后,

他责问他们“加拉太人啊!你们向来跑得好,如今为何失脚,偏离了福音的真理?”(加五:7)他们之所以不再顺从真理,不是出于上帝,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犹太律法主义者错误的劝导(加五:8)。保罗借用了一个俗语或箴言(“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面发起来”),提醒加拉太人要对异端或错谬教导保持敏锐警觉,不能轻忽(加五:9)。

经过两轮的自传性和神学性论证“轰炸”-

“无知的加拉太人哪”(加三:1,3);

“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加四:9);

“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加四:11);

“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加四:15 - 16);

“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加四:20)

加拉太人可能以为保罗对他们已经很失望,但保罗的一句“我在主里深信你们不会存别的意念”(加五:10 《新译本》),给了他们一剂属灵“安心剂/信心剂”,稳住了加拉太教会信徒的心,因为他们知道保罗在主里深信,他们将来不会偏离他所教导的真理。

在还没有开始讲述如何随从圣灵,在基督里的自由中生活之前(加五:13 - 六章),保罗最后一次以强烈语气,驳斥犹太律法主义者的指控,说他是传割礼(因而是支持他们的立场),为要证明他传的乃是“十字架的福音”(加五:11)。他以一句被圣经学者认为“粗鲁无理的话”,咒诅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律法主义者,希望他们不要只割礼,而是干脆“阉割自己”!作为象征与加拉太的信徒完全断绝关系(加五:12)。

 

horizontal rule


1。我们先温习上一课(加五:2 - 6):

保罗在加五:1 要加拉太人坚守在基督里得的真自由后,在还没有开始讲解伦理性论证(或实践神学 - 有关在基督里随从圣灵,在爱中活出信心的生命), 他再次迫切地劝勉、警戒加拉太人,如果他们否定因信称义的福音,而把受割礼当作是得救的条件,将会有以下毁灭性的后果:

一、基督与他们无益了;

二、他们是欠着行全律法的债;

三、他们与基督隔绝;

四、他们从恩典中坠落了。

(注:加拉太人所面对的,不是属灵生活的枝节问题,而是福音真理的生死攸关点。)

相反的,真正靠恩典、因信称义的基督徒,拥有的“正面结果”是:在将来审判之日,上帝将公开确认我们的“义”。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基督里,有了新生命、新身份和新地位,一切宗教形式(如割礼)都失去了效力,唯有那藉着爱活出来的信心才是真正有属灵价值、有生命力量的信仰!

今天,我们继续查考加五:7 - 12。


2。加五:7 - 12 “7你们向来跑得好,有谁拦阻你们,叫你们不顺从真理呢?8这样的劝导不是出于那召你们的。9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10我在主里很信你们必不怀别样的心,但搅扰你们的,无论是谁,必担当他的罪名!11弟兄们,我若仍旧传割礼,为什么还受逼迫呢?若是这样,那十字架讨厌的地方就没有了。12恨不得那搅乱你们的人,把自己割绝了。”

《新译本》:7你们向来跑得好,谁拦阻了你们,使你们不顺从真理呢?8这种劝诱不是出于那召你们的。9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面发起来。10我在主里深信你们不会存别的意念;但那搅扰你们的,无论是谁,必定要受刑罚。11弟兄们,如果我仍旧传割礼,我为甚么还受迫害呢?若是这样,十字架绊倒人的地方就没有了。12我恨不得那些扰乱你们的人把自己阉割了!

KJV:7 Ye did run well; who did hinder you that ye should not obey the truth? 8 This persuasion cometh not of him that calleth you. 9 A little leaven leaveneth the whole lump. 10 I have confidence in you through the Lord, that ye will be none otherwise minded: but he that troubleth you shall bear his judgment, whosoever he be. 11 And I, brethren, if I yet preach circumcision, why do I yet suffer persecution? then is the offence of the cross ceased. 12 I would they were even cut off which trouble you.
 

ESV:7 You were running well. Who hindered you from obeying the truth? 8 This persuasion is not from ihim who calls you. 9 A little leaven leavens the whole lump. 10 I have confidence in the Lord that you will take no other view, and the one who is troubling you will bear the penalty, whoever he is. 11 But if I, brothers, still preach circumcision, why am I still being persecuted? In that case the offense of the cross has been removed. 12 I wish those who unsettle you would emasculate themselves!

原文:







3。加五:7 “7你们向来跑得好,有谁拦阻你们,叫你们不顺从真理呢?”
(《新译本》:你们素来跑得好;谁竟截断了你们的路、使你们不信从真理呢?)


句首没有连接词,加五:8,9,10a 也没有连接词,表示加五:7 - 10a 所说的有别于前面的加五:2 - 6 。从加五:2 - 6 的警戒加拉太人,如果他们否定因信称义的福音,而把受割礼当作是得救的条件,将会有毁灭性的后果,现在保罗还没有正式开始他的伦理性论证之前,在加五:12 再次“咒诅”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律法主义者!(上一次在加一:8 - 9)

你们向来跑得好”(《新译本:你们素来跑得好) - “向来 Etrechete,来自动词 trechó,文法是 imperfect indicative active ,未完成式,表示过去某段时间持续在跑,所以《和合本》/《新译本》翻译为“向来跑/素来跑”。过去加拉太人都在真理的道上跑得好!保罗在书信里很喜欢把基督徒的一生形容为跑天路,如:

林前九:24,26  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所以,我奔跑,不象无定向的;我斗拳,不象打空气的。

加二:2  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

腓二:16  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

腓三:14  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

提后四:7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保罗说的“跑”不是 100米,200米的冲刺,它需要的只是爆发力和速度。保罗说的“跑”指的是马拉松赛跑。有话说,“人生好比一场马拉松赛跑。”这句话用来说明人生漫长且充满挑战,需要有长跑的毅力和耐力来面对。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何尝不是一样。除了保罗,教父屈梭多模、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约翰·邦扬 (John Bunyan),到司布真、约翰·威斯理,他们都强调:信仰不是短跑的爆发力,而是持久不懈、坚持到底,直到终点的奔跑。马拉松讲求节奏与毅力/耐力,不是激情一时。一开始若过度用力,中途便容易筋疲力尽,被诱惑、懒惰、外在干扰击垮。如果忘记目标或动力,就会偏离赛道、甚至放弃。因此,基督徒的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13 - 14)他必须认清终点(荣耀的基督为我们的盼望)、搞清楚动力(回应上帝的恩典),预备好面对挑战。

过去加拉太教会的人从保罗那里领受了基督的真道,在信仰的马拉松跑道上稳健前行,向着标杆直跑。但他们很快就知道,这条路是窄路,有外在的患难逼迫、内在的软弱诱惑、属灵仇敌的攻击(魔鬼),时间一久,他们就很容易疲倦、颓丧,甚至想放弃。。

有谁拦阻你们,叫你们不顺从真理呢?”(《新译本》:谁竟截断了你们的路、使你们不信从真理呢?) - “ tis 是单数,保罗在这里用“谁”而不是“他们”,表示他可能在暗指犹太律法主义者中某一个代表人物(也许是那位假弟兄或煽动割礼的人)。“拦阻 enekopsen,英文 hinder,也用在帖前二:18 “所以我们有意到你们那里。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来自动词 egkoptó ,文法是 aorist,indicative,active,3rd per singular,原意是“切断、阻碍”,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引用了这词在日常用法中的形象比喻:就像电话中途“被人插话”(cut in)。同样,这里指的是有人“插进来”,中断了加拉太人在真理中的顺服和奔跑。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加拉太人是奔跑在一条狭窄的信仰窄路上(凡信耶稣基督的人都是 - 太七:13–14)。正当他们疲倦、颓丧,甚至想放弃的时候,“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 他们来到一条宽阔的支路口,遇到犹太律法主义者高举“行律法称义”的旗帜,就被误导以为走这宽路,遵守律法会让他们更快到达属灵的终点。

叫你们不顺从真理呢?”- “顺从 peithesthai,源自动词 peithó,文法是中/被动语态不定式,意为“顺从、听从、被说服”。不顺从什么真理?主耶稣说:“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十七:17) 在《加拉太书》,所谓真理指的是“因信称义、唯独恩典、唯独基督”的福音真理 hē alētheia tou euangeliou (加二:5,14)。我在第八课这样解释加二:5 :

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 - “福音的真理 英文 the truth of the gospel,在新约圣经只出现在这里。圣经学者认为这样的用法是保罗刻意和小心地选用。“福音”和“真理”具有同等的份量,反映了保罗的双重信念,即(1)没有福音就没有终极的真理(罗一:16-17);(2)没有真理的“福音”并不是福音(加一:6-7)!保罗一点也不让步妥协, 因为基督福音真道的“存亡”就系在这一刹那间!如果保罗和巴拿巴为了“息事宁人”,让提多行割礼,今天的基督教会若不是被视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就是两个分开的教会!感谢赞美主!保罗和巴拿巴坚决表示:如果坚持要受割礼才可以成为上帝的子民,就等于说若不受割礼便不能称义,这与“福音的真理”相违背。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加五:4)在《新普及圣经》,这一节圣经是译作:“我们想要为你们维护福音的真理。”这里的“你们”指的是加拉太教会的弟兄们。(完)

第十课,我这样重提“福音的真理”(加二:14):

福音的真理 英文 the truth of the gospel- 在加二:5 我们已经谈过“福音的真理”(“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现在我再唠叨一次,福音的真理是:

A。外邦人和犹太人都是因信耶稣得称为义,不是因遵行律法,如行割礼得称为义。

B。外邦人和犹太人在基督里地位是同等的,不分彼此;大家在基督里都成为一,都是上帝的儿子。(完)


总之,保罗在责问加拉太教会的人“有谁拦阻他,叫他们不顺从“因信称义(加二:16;三:1 - 3;五:1 - 6)、唯独恩典、唯独基督”的福音真理,而转去接受“靠行律法称义”的教导。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加拉太人啊!你们向来跑得好,如今为何失脚?”


不顺从真理,偏离真理,转向律法主义的代价是在基督理失去了自由,重新落入律法的奴役!(约八:32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基督里的自由”是接下来加五:13 至六章的伦理论证之主题。


对我们在跑信仰的马拉松赛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福音的道路上,稍有妥协或跟错人,就可能走错路,失去方向!


4。加五:8 “这样的劝导不是出于那召你们的。”(《新译本》: 这种劝诱不是出于那召你们的。)

劝导/劝诱 peismonē,只出现在这里,源自动词 peíthō,意思是“说服、劝导、使信服”,一种自发性的说服,不是上帝感动的结果,也不是出于真理的信服,而是人自己产生的、主观的说服力量。

这样的劝导不是出于那召你们的” - 假教师/犹太律法主义者对加拉太人的劝导 ,即回到律法之下的教导,不是出于那个呼召他们的上帝!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加一:6 ,保罗说:“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保罗传讲因信称义的福音给加拉太人,不是凭自己的智慧,口才。。而是借着上帝在基督里的恩典,呼召他们归信基督。既然是恩典,那就一定不是强调靠行为得救。这是很浅白易懂的论据。

我们也可以从文法上看出保罗用字的精准:劝导/劝诱 peismonē 与加五:7 的“顺从 peithesthai 为同源词,出自同一个动词 peithó。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但在语义上构成呼应:加拉太人之所以不再顺从真理,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另一种说服 -- 一种不出于上帝的属人影响力。错信的背后,是错被“劝导”的结果。


5。加五:9 “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新译本》: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面发起来。)


zymē ,英文 leaven,在出十二:15 “你们要吃无酵饼七日。头一日要把从你们各家中除去,因为从头一日起,到第七日为止,凡吃有酵之饼的,必从以色列中剪除。”这里的“酵”指的是“罪”或“邪恶”的象征。摩西提醒上帝的选民在生活当中把“罪”除掉,即使是很小的“罪”。但保罗在这里所说的“酵”并不是指“罪”,而是强调“酵的渗透性”。“罪”本身当然也有渗透性。大家还记得大卫与拔示巴的故事吗?(撒下十一章)。大卫本该上战场,却留在王宫(懒惰吧?)。他看到拔示巴沐浴,心起淫念,就派人把她带来,行了奸淫。为了掩盖罪行,设局害死乌利亚。大卫从一时的眼目情欲,发展到奸淫与谋杀,并导致家庭和国家的灾难。所以,罪有渗透性,会扩散,一发不可收拾。“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原是犹太人熟知的俗语或箴言,有点像格言:“一个烂苹果能使全桶变坏。”这里的“面酵”代表律法主义者的教导,即使是一点点错误,如要行割礼才能得救,就能影响整群的加拉太教会的信徒。这样的用法也曾在林前五:6 - 8 (“你们这自夸是不好的,岂不知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吗?你们既是无酵的面,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 和太十三:13 (“天国好象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出现过。

保罗借用这俗语或箴言,提醒加拉太人要对异端或错谬教导保持敏锐警觉,不能轻忽。 这是因为他意识到,就算律法主义者不是传讲“因信律法称义”这个与“因信称义”完全违背的救恩要道,只要他们稍微歪曲基督的福音,一个小小的错误,譬如信耶稣当然重要,但也得做好事才够资格进天堂。。。这种听起来“只是多一点要求”的教导,其实已经像酵一样,能影响整个面团,使福音变质。

对今天的教会来说也是一样。不要小看一点点错误的教导,譬如,引用彼前二:24 “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或雅五:14 - 15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只要信耶稣,病就一定得医治。。“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信耶稣只是为了医病而已,这样就把救恩的重点完全转移。

所以,信仰的马拉松道路 - 这条天路,真的是很不好走。外有异端邪说、错误的神学,有群众压力引诱我们来偏离真理,内有邪情私欲、有偶像、有罪性、有惰性,来拦阻我们顺从真理。天路充满危机,充满了危险。那怎么办?保罗在加五:10 给了加拉太人盼望!


6。假五:10 “我在主里很信你们必不怀别样的心,但搅扰你们的,无论是谁,必担当他的罪名!”(《新译本》:我在主里深信你们不会存别的意念;但那搅扰你们的,无论是谁,必定要受刑罚。)


我在主里很信你们必不怀别样的心”(《新译本》:我在主里深信你们不会存别的意念) - 句首 egō pepoitha,英文 I am confident,中文: 我(对你)有信心。这是保罗给加拉太教会的人打了一针强而有力的安心剂!(或信心剂)。不再是责备他们,或给他们一场训话。 pepoitha,来自动词 peithó,文法是第二完成时(perfect tense)主动语态直说语气第一人称单数,表示保罗对加拉太人不是暂时的信任,而是已经建立、持续到现在的深信不疑。这样的信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在主里 en Kyriō - 不是因为加拉太人本身多可靠,而是因为保罗相信圣灵仍然引导他们,就好像腓一:6 “我深信( pepoithōs)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

你们必不怀别样的心”(《新译本》:你们不会存别的意念)- hoti ouden allo phronēsete,英文 that you will take no other view/mind. 这里的 phronēsete,来自动词 phroneó,文法是未来时,Future indicative active ,将来会产生的想法或态度。 ouden allo,一点别的也不会。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你们将来不会怀有别的想法。

保罗在主里深信,加拉太人将来不会偏离他所教导的真理。


经过两轮的自传性和神学性论证“轰炸”,现在听到这温柔地劝勉与鼓励,你说这句话是不是像一剂属灵“安心剂/信心剂”,稳住了加拉太教会信徒的心,不被异端搅动,提醒他们:他们已经在真道上了,不需要怀疑,不要偏离!


但搅扰你们的,无论是谁,必担当他的罪名!”(《新译本》:但那搅扰你们的,无论是谁,必定要受刑罚。) - 《新译本》按原文 ho de tarassōn hymas, 英文The one however troubling you  直译为 “但那搅扰你们”。大家注意到连接词 ”再次出现吗?(加五:7 - 10a 都没有连接词“但”字引入“你们”(加五:10a)和“搅扰你们的”(加五:10 b)之对比。

搅扰 tarassōn,来自动词 tarassó,文法是 Present participle active, nominative mascular single,现在时,主动语态,阳性,单数,主格,也用在加一:7 (“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表示正在持续地搅扰/扰乱加拉太教会的人,暗示这是一个当前正在进行中的问题。

- 这是一个定冠词,the one,表明保罗清楚知道有人是幕后主导者或带头人。但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则认为,由于接下来“无论是谁 hostis ean ē,这是一个不定关系子句(indefinite relative clause),表示保罗可能不知道那人是谁。他用的是不具体的语气,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加拉太教会内部有好几个搅扰者,保罗不确定是哪个带头;二、保罗明知是谁,但他有意不指名道姓,而是说:“无论是谁”,让加拉太人自己去思考和分辨这个人带来的搅扰有多严重。

无论是谁,必担当他的罪名!”(《新译本》:无论是谁,必定要受刑罚。)- bastasei to krima,英文 will bear the judgement/penalty。这是很不客气的说法!“必定要受刑罚”!受谁的刑罚?是上帝的刑罚!这句话虽然不像加一:8 – 9 保罗直接说“应当被咒诅”(连续两次),但语气一样严厉。这提醒我们:只要稍微歪曲福音,误导弟兄姐妹的人,就算不是故意的,也躲不过上帝公义的审判。


7。加五:11 “弟兄们,我若仍旧传割礼,为什么还受逼迫呢?若是这样,那十字架讨厌的地方就没有了。”(《新译本》:弟兄们,如果我仍旧传割礼,我为甚么还受迫害呢?若是这样,十字架绊倒人的地方就没有了。)

弟兄们”- 这是第六次保罗称呼加拉太教会的人为“弟兄们”(加一:11,三:15,四:12,28,31)。


我若仍旧传割礼,为什么还受逼迫呢?”(《新译本》:如果我仍旧传割礼,我为甚么还受迫害呢?)- 原文 ei peritomēn eti kēryssō, ti eti diōkomai 。英文  if I am still preaching circumcision, why am I still being persecuted? 这是一句非典型的“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表达方式。按希腊文法,如果保罗要写一个“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即“我并没有传割礼”),他应该用过去时态(“若我曾传割礼”)而不是现在时态( ),并在结论子句中加入“我就不会受逼迫了”之类的说法。但保罗偏偏不按常规来。他用了现在时态“我若仍旧传割礼”,接着却不是逻辑上的推论,而是丢出一句带着情绪的反问:“那我为什么还要受逼迫呢?”让读者自己领悟逻辑荒谬!

我若仍旧传割礼” - 保罗还没有被上帝呼召之前,他在犹太教中的确很热心地传讲律法规条(加一:13 - 14)。保罗信主后,有没有传割礼呢?对外邦信徒,肯定是没有的。对犹太基督徒呢? 他是相对开放(但不是主张律法称义)。譬如,在徒十六:3,保罗让提摩太(父是希腊人、母是犹太人)接受割礼,因为“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这并不是因为保罗相信“割礼可以称义”,而是为了不使福音拦阻,在福音策略上“向犹太人作犹太人”(林前九:20)。在徒二十一:18 - 26 ,我们也看到保罗进圣殿,行洁净礼,并不是为了“遵守律法得称义”,而是为了消除误会、维护福音的合一与见证,因为有信主的犹太人听信谣言,以为保罗“教导犹太人离弃摩西”,这是造成分裂的导火线。保罗的立场是:犹太人若自愿保留割礼传统是可以的,但不能强迫别人,也不能视为得救条件。因为这样,就有人指控他其实也支持“割礼”,跟犹太律法主义者的教导差不多。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认为当时一些犹太派基督徒(Judaizers)故意散布谣言,说保罗也传割礼,好削弱保罗坚持“因信称义”的权威。这是一种策略性的攻击:“你看,连保罗也认为行割礼没问题啊!”面对这样的误解或诬告,保罗反问说:“如果我真还在传割礼,别人为什么还要逼迫我呢?”

为什么还受逼迫呢?” - ”逼迫者“是谁?受了什么逼迫?请看以下的记载:

林后十一:23–27 “他们是基督的仆人吗?。。我比他们更是:我比他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

徒九:23–25(在大马色)“过了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叫他逃走。”

徒十三:45, 50(彼西底的安提阿)“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和巴拿巴,把他们赶出境外。”

徒十四:5–6,19 “那时,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保罗和巴拿巴,用石头打他们。二人知道了,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特庇。。。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

徒十八:12–13 (哥林多)“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神。"”


保罗一信主就遭犹太人追杀,四处传福音也因“因信称义”的信息而受辱、被打、被控告,甚至被石头打昏。若他真的仍“传割礼”,犹太人怎会如此恨他?

如果我仍旧传割礼,我为甚么还受迫害呢?” - 回到上文我说,这句话在希腊文法里不是标准的“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表达方式,但语气强烈,显示保罗的激动与辩驳情绪,为要证明他传的乃是“十字架”的福音!
 

若是这样,那十字架讨厌的地方就没有了。”(《新译本》:若是这样,十字架绊倒人的地方就没有了。)- 句首的 ara,英文 in that case,意思是“那么”或“因此”,翻译者改为“若是这样”,为要衔接前后句逻辑;帮助读者回忆前面的假设条件(“我若仍旧传割礼”);也呼应保罗在这里激烈情绪中的推理方式。

讨厌/绊倒 skandalon ,英文 stumbling blocks, offense,绊脚石,也用在林前一:23 “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若是这样,那十字架讨厌的地方就没有了” - 保罗若仍然传讲行割礼能称义,十字架的信息就不会成为人信耶稣的绊脚石,或十字架的信息就不再冒犯人了。为什么十字架是人信耶稣的绊脚石?加三:13 “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的,都是被咒诅的。’(申二十一:23)”十字架是“咒诅”的象征!这是犹太人不能接受耶稣为弥赛亚的最主要的原因!对外邦人来说,“死”是生命的终结,一种极大的软弱,他们无法接受腓二:8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的说法,因为“十字架的死”是公开羞辱、极刑、奴隶的死。这不仅是痛苦,更是彻底失去尊荣的结局,令人无法接受。耶稣又怎样看十字架?来十二:2 “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作者强调,耶稣“轻看羞辱”,因为“十字架”在人看是耻辱,耶稣却甘愿承担。

冯荫坤博士在他的注释书这样总结保罗的意思:

保罗的意思是清楚的:十字架的信息挑起敌意,或十字架的信息被看为信仰障碍,不仅是因为(如在林前一:23)—个“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对犹太人是令人厌恶的事物和自相矛盾的讲法(参:申二十一:23,加三:13),而是因为十字架代表着与靠律法称义(加五:4 “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相反的方法,即是“凭恩典,借着信赖被钉十架者为人赎罪之死,不需要倚靠割礼和遵守律法”而得救,十字架宣告借基督之死而称义的方法(参加二:21,三:21),因而无可避免地对那些想靠行律法称义的人构成绊脚石,即是使他们不能相信的信仰障碍。究其原因,是由于靠行律法称义使人可以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但十字架的信息使人不能有这种义,只能有因信基督而得的义,就是基于信心,从上帝而来的义(腓三:9)。为什么传割礼等于把十字架的绊脚石除去呢?因为传“割礼的必须”表示,眞正重要的不是十字架(及其代表的救恩之道),而是割礼(及其代表的得救之法)。

保罗用了三段论法来反驳煽动者的指控,说他是传割礼(因而是支持他们的立场)的:

大前提:传割礼便不会受迫害(因已把十字架的绊脚石除去)

小前提:保罗受迫害(表示十字架的绊脚石仍然存在)

结论:保罗不是传割礼的   (完)


8。加五:12 “恨不得那搅乱你们的人,把自己割绝了。”(《新译本》:我恨不得那些扰乱你们的人把自己阉割了!)


这句子的语气和林前四:8 (“你们已经饱足了,已经丰富了,不用我们,自己就作王了。我愿意你们果真作王,叫我们也得与你们一同作王。”)以及林后十一:1 “但愿你们宽容我这一点愚妄;其实,你们原是宽容我的。”非常相似,都是讥讽性的愿望表达方式。有的圣经学者认为这是一句很粗鲁无理的话!为什么呢?请大家看以下的解释:

恨不得/我恨不得 Ophelon 来自动词 ,是祈愿句的开头(类似 “但愿/我但愿”),带有强烈祈愿语气。所以《和合本》和《新译本》都译作“恨不得/我恨不得”。

那搅乱你们的人 anastatountes 来自动词 anastatoó ,英文 upset,trouble, unsettle,指“彻底扰乱”,不是轻微干扰。如徒十七:6 “找不着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喊叫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和徒二十一:38 “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保罗用这个字来形容那些传讲“因行律法称义”的犹太律法主义者。

把自己割绝了”/“把自己阉割了” - Wow !这是一句好恐怖的话!“割绝 apokopsontai,来自动词 apokoptó,英文 emasculate。在 KJV ,译者好像不好意思,只译作 cut off,却没有说 cut off 什么?《和合本》也是一样,译作“割绝”;《新译本》直截了当,译作“阉割”。但我们也不要怪他们,因为这个字在新约别处都是作 cut off 一般的“割掉”,如可九:43,45 “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倘若你一只脚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约十八:10,26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徒二十七:32 “于是兵丁砍断小船的绳子,由它飘去。”

为什么圣经学者都认为保罗将 的“割掉”解作“阉割”呢?理由是在句首的 Ophelon “我愿/我恨不得”是与将来时的动词 联合,这是不符合古典希腊文标准语法的组合(语法破格 solecism ),传统上应使用虚拟语气或未实现过去式(aorist optative/subjunctive)。这种不合文法规则在希腊文学中常出现,作为加强语气或激动情感。这样的修辞效果,显出保罗对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愤怒,希望他们不要只割礼,而是干脆“阉割自己”,象征与加拉太的信徒完全断绝关系。

这不只粗鲁无理,其实这是另一次咒诅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律法主义者!(上一次在加一:8 - 9)


如果大家还搞不清(或忘记)保罗的“长篇大论”自传性论证(一和二章)和神学性论证(三和四章),只要从他的两个咒诅搅扰加拉太教会的犹太律法主义者(加一:8 - 9,加五:12)的用词和语气,就能明白保罗的神学立场。他绝对不能容忍:

A。福音核心遭扭曲:这些犹太主义者想要把割礼(律法的记号)加在信徒身上,等于否定了“因信称义”的福音核心。 基督信仰坚持唯独十字架、唯独信心、唯独恩典的福音;不容“割礼 + 十字架”的混合主义。

B。彻底与律法主义划清界限:保罗以激烈语言“把自己阉割”来比喻这些人所追求的割礼,实际上带来的是属灵死亡、与上帝隔绝。


9。总结(加五:7 - 12):

保罗在加五:1 - 6 警戒加拉太人,如果他们否定因信称义的福音,而把受割礼当作是得救的条件,将会有毁灭性的后果之后,

他责问他们“加拉太人啊!你们向来跑得好,如今为何失脚,偏离了福音的真理?”(加五:7)他们之所以不再顺从真理,不是出于上帝,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犹太律法主义者错误的劝导(加五:8)。保罗借用了一个俗语或箴言(“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面发起来”),提醒加拉太人要对异端或错谬教导保持敏锐警觉,不能轻忽(加五:9)。

经过两轮的自传性和神学性论证“轰炸”-

“无知的加拉太人哪”(加三:1,3);

“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加四:9);

“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加四:11);

“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加四:15 - 16);

“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加四:20)

加拉太人可能以为保罗对他们已经很失望,但保罗的一句“我在主里深信你们不会存别的意念”(加五:10 《新译本》),给了他们一剂属灵“安心剂/信心剂”,稳住了加拉太教会信徒的心,因为他们知道保罗在主里深信,他们将来不会偏离他所教导的真理。

在还没有开始讲述如何随从圣灵,在基督里的自由中生活之前(加五:13 - 六章),保罗最后一次以强烈语气,驳斥犹太律法主义者的指控,说他是传割礼(因而是支持他们的立场),为要证明他传的乃是“十字架的福音”(加五:11)。他以一句被圣经学者认为“粗鲁无理的话”,咒诅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律法主义者,希望他们不要只割礼,而是干脆“阉割自己”!作为象征与加拉太的信徒完全断绝关系(加五:12)。

 

默想:

 

加五:9 和林前五:6 “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

不单是新约有这样一句话,在别的场合,大家也应该见过类似的箴言/格言,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烂苹果能使全桶变坏。”英文也有类似格言,如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及时补一针,省得日后缝九针。)One bad fish spoils the whole pond (一条坏鱼能坏了一池水。)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 小漏洞能让大船沉没。。。

其实,在旧约也有类似的箴言:雅歌二:15 “要给我们擒拿狐狸,就是毁坏葡萄园的小狐狸,因为我们的葡萄正在开花。”英文:It’s the little foxes that spoil the vines -- 小狐狸能毁掉整片葡萄园。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大家有经历过,家中卧房出现跳蚤,一开始只是床角一个小柜子,却很快蔓延全屋,令全家不胜其扰。小小虫害尚且如此,属灵生命中的“面酵”-- 隐藏的罪、未处理的问题 -- 若不及时除去,也会慢慢发酵,影响全人,甚至整个群体。

林前五:6 - 8 是针对哥林多教会当时纵容一位犯乱伦罪的信徒,不仅不哀痛,反而“自高自大”,甚至还自夸( kauchéma),意思是他们以此为荣耀之事。保罗严厉指出:这不是软弱的问题,而是必须处理的罪。保罗用“一点面酵能使全团发起来”的比喻说明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对犹太人来说,这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一幅图画,在出埃及记十二:14 - 20,十三:3 - 7有详细地记载。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微小的细菌侵入人体,可以造成全身生病。同样的道理,如果教会对信徒的犯罪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结果是:一个人的败坏,足以污染整个教会的圣洁,结果是整个教会会被毁灭。

加拉太教会也是一样。保罗清楚明白的表示,加拉太教会的信徒们原本在真理中行得好,但是在信仰的马拉松跑道上不是只有开始好,更是要站稳、坚持跑完 。错误的教导与似是而非的道理会使人偏离真理,就如同面酵,一点错误的教导,就会扩散影响整个群体。教会不能容忍错误的教导,个人在信仰上要有分辨力和守护真理的决心。然而,那混乱真理的人,“无论是谁,必担当他的罪名!”(加五:10)

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属灵生命的败坏,往往不是从大事开始,而是从一些“说话随便”、“推诿不认错”、“知道却不处理”的小事开始。雅三:5 “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上帝要我们成为“无酵的面”,意味着我们要诚实、真实、愿意悔改。不是自责自省,而是让圣灵自由运行,当他提醒我们罪时,就谦卑悔改,重新得力。

宋尚节给我们立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上世纪一位被上帝重用的仆人,足迹遍布全国以及东南亚,对中国教会影响很大。宋尚节之所以被上帝重用,秘诀就是他对上帝对人都十分诚实。一次一位牧师讲完诗篇五十一,呼吁会众承认未认的罪。当时圣灵提醒宋尚节,昨天牧师要打电报,问他有没有钱。他说没有,实际上他身上有钱。于是他向牧师承认昨天自己撒谎,认罪后就觉得心里很快乐。不要以为当时宋尚节才刚刚认识上帝,不是的。当时他已经到不同地方讲道、带领聚会。当圣灵提醒他撒谎的罪,他便认罪悔改,保持诚实清洁的心。他没有因面子缘故而隐藏任何罪,没有假装,只是诚诚实实对人对神,如同无酵的面。

属灵生命的更新,从对“小罪”不轻忽开始。从心灵清洁开始,我们才能坦然无惧地在主面前同领圣餐,活出讨上帝喜悦的生命。

请问大家:你有注意罪如同面酵的扩散吗?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与我联络。电邮地址是:

pcchong18221@gmail.com

 

horizontal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