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返回“说话之道(二)”第二十八课

箴言书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第二十八课 - 说话之道(二)

想被听见,先学会倾听

 

horizontal rule



(本文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星期天 - 想法版》2020年10月4日,作者:黄顺杰)

美国总统大选的首场电视辩论堪称灾难。90分钟的口水战中,争取连任的特朗普与前副总统拜登都出言不逊,相互叫嚷;加上特朗普 73次插话并打断对手发言,使得这个本该让国家议题越辩越明的场合,不一会儿功夫就陷入混乱。

美国大选 2020年:特朗普拜登首场辩论成了“打嘴仗”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辩论后进行的即时民调,近七成观众看完表示心烦,而只有17%的观众认为辩论含有有用的信息。尽管辩论最终沦为两位七旬老白男的口角和抢白,这场闹剧,尤其是特朗普胡搅蛮缠的脱序行为,仍为全世界上了一堂宝贵的课:想被听见,就得先学会倾听。

特朗普采取“乱入攻势”的背后策略,无非是要激怒拜登并打乱他的思路,同时企图压制对手跟着自己的布局走。但特朗普的辩论表现,却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现今社会的一大病征:渴望倾诉的人越来越多,懂得倾听的人越来越少。

事实上,在这个政治愈加对立、社会愈加撕裂的时代,“倾听”已成为日益稀缺的特质。近年来,包含美国在内的多个民主国家之所以出现社会紊乱甚至失序现象,主要源于人们对公共事务现状的强烈不满,认为政治领袖没有倾听普通民众的声音。人们一旦感觉被忽略甚至是蔑视,对政治的信任自然会受创。

除了政治人物,一般人愿意倾听彼此的耐性也在加速流失中。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发现,人们无论智商高低,一般都会倾向强化自己原有的观点,很少会试着设想相反的立场。 因此,人们很不容易理解对立面的看法。吊诡的是,当科技使沟通变得越来越方便,现代人也更容易避开观点相左的人;而当同温层效应不断强化,社会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将只剩针锋相对,没有交集、妥协或共识。

崇尚言论自由的台湾就是一个例子。三年多的外派期间,我常观察到人们普遍急于抒发己见,却甚少用同等的时间和心思,来聆听他人的意见。久而久之,族群、世代对立的高墙慢慢筑起,对立阵营只能各自提高分贝比大声,好让自己的声音穿透出去,同时也把对方的声音粗暴地碾压过去。

新加坡似乎也无法幸免于这个问题。最近,工人党主席林瑞莲针对廖文良女佣案所提出的国会休会动议没被抽中,引起部分网民不满。即使国会议长陈川仁再三说明,并保证女佣案会在国会得到充分辩论,坚持己见的网民始终抗拒接受解释;一些反对党人士更借机带风向,让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浑浊。

当然,倾听不代表冲突就会结束,也不意味得放弃自己的信念。美国作家凯特•墨菲在年初出版的《你都没在听》一书中说:“倾听并不表示甚或暗示你同意某人的看法,只是代表你接受他人有权发表看法,而且你可能从中学到东西。同时也表示你接受事实可能不只一种,而理解全部的事实或许能让你看得更透彻。”

倾听是对话的开始,也是了解的必要。唯有倾听,才能在了解之后做出回应。更何况,认真被倾听的人,才更有可能倾听别人所说的话。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skng@sph.com.sg )
 

 

horizontal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