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00087_.gif (341 bytes)要重新搜索吗?

基督教(新派)的宗派(二)

(资料取自于可主编的《当代基督新教》)


重复按钮找关键字

        在这条目下,我们要解释世界基督教(新教)的六大主流宗派:

        A。路德宗(信义宗)
        B。改革宗(归正宗,长老宗,长老会)
        C。安立甘宗(圣公宗,圣公会)
        D。公理宗
        E。浸礼宗(浸信会)
        F。卫斯理宗(循道宗,卫理公会)
        (至于灵恩派,则不包括在此条目下;大家可以从《灵恩派》的条目下得知其详细资料。)

请参阅基督教(新教)的宗派(一) - 路德宗、改革宗、安立甘宗

四、公理宗

         公理宗(The Congregationalists)是1581年从英国清教徒中分离出来,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兴起的宗派。20世纪以来,该宗的许多教会团体与其他宗派,持别是与长老宗、循道宗,组织联合教会或联盟,故独立的公理宗信徒减少,但其公理制的教会制度仍属新教教会制度的主流之一。目前,全世界独立的公理宗信徒约250万人(据《基督教辞典》),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其国际组织为国际公理宗协会。1970年在肯尼亚内罗毕与较开放的长老宗组织联合组成“归正宗(长老会与公理会)世界联盟”,仅有一些人数较少的组织未参加,保持独立。

        公理宗与其他宗派最明显的持点在于其公众治理的教会制度。它认为教会本质上是由遵从基督而互相视为同道的信徒自发组成的团体,基督为教会唯一最高首领,所有信徒一律平等。在每个会堂内部,所有信徒均有权利和义务管理教会,参加定期召开的教会会议决定有关教会生活的一切事务,以及聘任牧师等。教会的标志为圣经、圣礼、牧师、执事及会众。公理宗反对任何中央集权和严密组织的倾向和作法,各教会独立自主,互不统属,不建立凌驾于基层会堂之上的上级领导机构,一般不设立教区,各会堂可自愿结成联盟性组织,但它基本上无权控制、干涉所属会堂的内部事务。

        公理宗的信仰以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为基础,但对信条的态度较灵活、宽容。它承认圣经启示的权威性,也尊重个人对圣经的不同理解。每个会堂都有选择所遵奉的信条的自由。也不强调信经的权威性、约束性。信徒一般只要承认耶稣为救主,即可被接纳入教。该宗极为重视个人的理性和信仰自由,注意保护持异议的少数派的权利,实行圣洗和圣餐二种圣礼,圣洗通常为婴儿受洗。该宗认为上帝的活对教会至为关键,所以布道在教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公理宗主张在宗教信仰方面,男女之间并无差别。故妇女在该宗一向十分活跃,与男子享有完全平等的任圣职的权利。

        公理宗诞生于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当时,伊丽莎白一世正极力巩固国教的地位,而清教徒力图以加尔文主义改造国教。在此背景下,一批较激进的清教徒鼓吹废除国教,建立独立的由信徒自愿结合、自理的教会。最著名的人物是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une),他著书布道,于1581年建立了第一个脱离国教的公众治理的教会。其影响不断扩大,在英格兰陆续出现了一批公理制教会。

        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公理宗教徒以独立派的面目出现,同长老派国会进行斗争,在共和国时期其影响达到顶峰。1658年,该宗发表《萨沃伊宣言》阐述其信仰。查理二世复辟后,公理宗曾受迫害。但该宗在群众中发展迅速,革命结束后,得到英政府的宽容。

        1620年,一批流亡荷兰的公理会信徒乘“五月花”号帆船驶抵北美,由此传入北美殖民地。1648年,朴利茅茨殖民地的公理会与马萨诸塞的清教徒联合发表《剑桥宣言》,宣布接受《韦斯敏斯德信仰信条》的神学立场,但保留公理制的组织制度。北美殖民地的公理宗重视兴办教育,为培养牧师创办了哈佛、耶鲁等学院。

        19世纪圣经考据学的成果为公理会所接受,其自由主义色彩更为浓厚。这一时期,英国公理宗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尤其重视教育,于1836年建立牛津大学的曼斯菲尔德学院。该宗还成立了解放社(The Liberation Society),呼吁废除圣公会的国教地位,影响很大。公理宗大力开展海外传教,1795年建立伦敦传教协会,1836年又成立“殖民地[英联邦]传教协会”,传教于非洲、印度、中国和巴布亚等地。

        20世纪公理宗的中心逐渐转移至美国,拥有信徒170余万人,(据《美国教派手册》)其主要教会团体为公理制基督教会。二战结束后,该宗在50年代曾经历了一个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该宗内部的争论也相当激烈;争论集中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社会责任和社会活动。公理制基督教会曾于1934年建立“社会活动协会”,以协调各教会的社会立场和加强社会活动。围绕这个组织的合法性及对其活动的评价问题,教会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派认为应肯定该组织的工作,它有利于协调各教会团体的立场,争取统一行动。另一派意见则认为该组织无权在某些社会问题上代表公理宗,主张维护地方教会的自治权和独立性,甚至反对教会过多地干预社会问题。更有人把强调社会责任的主张看作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场争论在5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前一种意见赢得了大多数信徒的友持。1954年公理制基督教会的大会肯定了教会有关心社会问题的义务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同时调整了“社会活动协会”的成员及其活动范围、提高其社会功能。50、60年代,公理宗始终关心国内外形势,反对种族歧视,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实现裁军;提倡对发展中国家的授助,反对封锁中国大陆。

        另一个争论的问题是与其他宗派联合的问题。总的来说,二战结束后,公理制基督教会对普世合一运动持积极态度;参加了世基联的创建。但该教会寻求与其他宗派发展关系时则引起教会内部分人员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一行动危害了公狸宗独立和自由的持性。经过数年的讨论和磋商,公理制基督教会终于1957年和“福音与归正会”合并为基督联合教会,1961年在费城通过新的章程。在此过程中,反对合并的公理会纷纷退出重新组会,其中最大的一个新教会是1955年建立的“公理宗基督教会(全国联盟)”。这一分裂导致基督联合教会信徒人数的锐减,6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中期,该教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80年代始趋于缓和。

        英国公理宗在战后未能扭转不景气的局面。50年代,信徒减少和资金短缺迫使“英格兰与威尔士公理宗联盟”着手自我调整,寻求重振教会的途径。但至60年代,仍未能遏制颓势,“英格兰约2000个地方教会中只有800个左右仍维持着较好的组织和较为有效的活动”(据《基督教世纪》1965年六月三十日)。英公理宗为此进行反省,认为在科学发达和怀疑主义泛滥的条件下,必须改造旧的活动方式,摒弃教派成见,加强教会内部团结。经过协商于1972年实现了与英国长老会的合并,组成联合归正会,该会包括了英国大部分公理宗信徒。

        在荷兰,公理宗是仅次于加尔文宗的宗派,有二个教会。一个是1618年建立的抗辩派(Remonstrant)兄弟会;另一为1834年建立的自由福音教会联盟。非洲的南非联合公理会是由几个传教机构于1967年组建的,现有信徒21万人。

五、浸礼宗

        浸礼宗(Baptists)是17世纪从英国清教徒独立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主要宗派,因其施洗方式为全身浸入水中而得名。此宗派的特点是反对婴儿受洗,坚持成年人始能接受浸礼;实行公理制教会制度。目前全世界共有信徒约3331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约2700万人,占美国新教徒的1/3,是美国新教宗派中信徒最多的一派。其次为苏联,54万人;英国约33万;巴西有24万;扎伊尔约23万;缅甸为22万;加拿大约18万(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和《宗教百科全书》)。该宗的国际组织为浸礼宗世界联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建立于1905年,有106个教会团体参加,成员遍及各大洲。

        该宗的教义以加尔文主义为基础,但存在某些分歧,自建立之初即分为两大派。一为“特救浸札派”(Particular Baptists),坚持正统加尔文宗的预定论,认为基督教救赎仅为了特选子民。此派为约翰.斯皮斯伯里(John Spilsbury)建立于1638年。另一派为“普救浸礼派”(General Baptists),此派受亚米纽斯派和门诺派的影响,坚持基督救赎是为了全人类,而非仅为了选民,由史密斯(1554 - 1612)建立于1609年。特救浸礼派在浸礼宗中具有绝对优势,约占该宗信徒的80%以上。它于1644年发布了《信仰宣言》,公开表明了信仰的标准。普救浸礼派亦于I660年制定了《信仰宣言》,其不同点在于对加尔文的预定论的不同理解,在此问题上两派始终存在分歧。但它们的共同点是主要的,其主要待征有以下几点:

         (一)浸礼宗强调信徒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无须神职人员和教会为中介;只承认基督和圣经在信仰与实践上的权威,浸礼宗的宣言并非强制信徒的信条,并不具有权威性、约束性。

        (二)坚持信仰自由和自愿的原则,因而只吸收具有判断力、志愿者入教,为维护信仰自由原则,反对政府干涉宗教信仰和教会事务。

        (三)不承认礼仪为圣礼,而称之为“仪节”(Ordinance)。在它看来,仪节并无神圣价值和意义;信徒仅因信仰而获恩典,而非仪节本身。该宗实行浸礼与圣餐两种仪节。浸礼象征着耶稣的埋葬与复活,也是对信徒罪的埋葬,获得新生的标志。

        (四)教会实行公理制,所有信徒在教会中的地位和权利一律平等。信徒自愿结合而成的地方教会为最重要的教政单位,拥有全部自治权,可以自行决定仪节、规则及其与其他教会的关系和成员的接纳与清除。牧师由会众聘任,不设执事。各地方教会自愿组成同盟处理共同的问题和任务,但其决定对地方教会不具有权威性。由此可见浸礼宗在教义和礼仪上具有个性化、自由化的持点;在教会制度上具有民主的色彩,故往往被人们视为较典型的自由教会。

        浸礼宗于17世纪30年代随清教徒移民传入北美,主要是特救浸礼派。18世纪后,此派开始了联合运动,但这一趋势被l9世纪30至40年代的奴隶制运动所中断。由于南、北方对奴隶制的态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国南方各州建立了“南方浸信会”(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1907年北方各教会联合建立了“北方浸礼会”(The 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各浸会加强了在黑人中布道传教,建立黑人教堂与教会,培训黑人牧师,1880年建立了黑人信徒的全国性组织“美国的全国浸礼会”(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1916年又从该会分裂出“美国全国浸礼会”(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U.S.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大多数浸礼宗信徒仍分属南、北两大教会。北方浸礼会人数较少,信徒约160万人,其内部基要派与现代派的斗争相当激烈。这一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会以后的发展道路。1946年在其全国大会上,基要派首先发难,企图把“圣经无谬”等信条强加给教会,欲控制传教、教育等重要委员会的领导权,削弱与世基联的关系,遭否决。会议重申《新约》是神启的纪录和信仰的权威准则,强调不同教派应加强合作。此后,基要派势力始终未能在北浸会中占据上风。部分基要派和温和派信徒遂于50年代相继退出,另组新会。北浸会自此一直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色彩。鉴于以南北地理范围分界的方法已失去现实意义,北方浸礼会于1950年易名为美国浸礼会(The 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该会极力扩大传教,其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日增。但由于该会内部的分散性,神职人员不足等原因,信徒人数的增加幅度远远落后于同期美国人口增长。为扭转此现象该会设立了执行秘书长,负责全面协调教务,后来又合并了一些传教事务的机构,加强各专门委员之间的联系,积极发展与其他教会和教派的关系。在社会政治方面,十分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反对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结束冷战并与苏联和平共处。该会曾声言教会有“明确的责任以各种合法的手段对共产主义进行坚定的精神反抗”。但它也反对麦卡锡主义的歇斯底里,认为这是对自由的威胁。针对美国社会中日益明显的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该教会很早就表明了反对种族歧视和采取行动改善种族关系的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激烈动荡。在此形势下该会更加广泛关注社会世俗化、城市化、种族关系、妇女等问题。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该教会号召坚决消除教会内存在的种族隔离现象,所有教会及其神职对一切种族开放;并要求信徒遵从1964年的民权法案。在国际关系方面,该教会呼吁帮助发展中国家,救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受害者。

        1972年美国浸礼会的英文名称改为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80年代它被公认是一个走中间道路的教会,因为该会内部容纳了从自由主义到基要主义的多种不同神学流派;信徒种族构成复杂,少数民族的信徒超过了1/3,在组织结构上,强调照顾和反映不同成份教徒的愿望,充分尊重地方教会的自由。并十分重视普世合一运动和与其他教派的对话,故在美国被称为多元化的教会。近10年来,它开始实施一项传教计划,欲在l0年内建立500个新教会,并为此拨款数百万美元。但进展不大,信徒人数仅维持原状。

        战后,美国南方浸礼会的发展为美国各新教团体之最。其信徒人数增长之快及发展持续时间之长都很突出。随着南方各州日益工业化,人口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口流往城市或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等州,南浸会随踪而至,建立新教会,并发展神学教育,培养新牧师,吸收新信徒。致使该会信徒大增。1950年至1955年其信徒增加19.7%;1955年至1960年增加14.8%;至1972年信徒达1200万人,教会34,534个。到1983年,信徒发展到1400万,其教会达到36,531个。至1989年信徒为14,722,671人,教会37,238个。(据《美国与加拿大教会年鉴》1989年)。其神学院及其他附属学校招生数量大增,财政收入和顶算总额也随之增长。南浸会如今已远非南方的一个地区性教会,已成为遍及全美的最大的新教教会团体。

        南浸会信徒的增加与其60年代前后神学观点的变化不无关系。60年代后,在社会变革潮流的冲击下,南浸会内部要求教会跟上时代的呼声强烈,其保守主义的立场开始松动。除坚持圣经的权威与传统信条外,对教会内部存在的其他神学思想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不复以强制性手段压制。该会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居神学主导地位的是带有一些自由主义色彩的福音主义,被称为温和派。在此期间,南浸会的信徒增加较多,政治态度亦较开放。但传统的保守派与基要派并不甘心,于1979年开展夺权斗争,极力把该会拉向右转。保守派的核心神学立场是所谓“圣经无谬”论。他们往往把不赞同这种神学观点的人统称为自由主义者。为结束温和派支配南浸会领导权的局面,保守派从夺取教会领导职位和扩大其神学观点的影响二个方面展开攻势。自1979年始,南浸会每届任期一年的主席职务均由保守派人士担任,利用主席对各重要机构领导人的实际任命权,保守派进而逐渐控制了许多关键性的机构。其中央领导层内保守派与温和派的力量对比变化得越来越有利于前者。到1987年,南浸会的行政委员会、海外传教委员会等重要部门以及6 所神学院中的5所均已被保守派控制。为加强其在神学上的影响,保守派也采取了一些措施。1985年南浸会成立了一个“和平委员会”,旨在通过其活动调解教会内部的分歧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然而,二年之后,该委员会所提出的报告却明确肯定了保守派的“圣经无谬误”论。温和派在南浸会的神学院内基础一向较为雄厚,因而保守派加强了对神学院的控制。他们利用多种方式强化对神学院教职员神学观点的检查和监督,不少人被要求在支持保守派神学观点的信条上签字。持异议的教员往往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为强化对地方教会的控制,1988年的南浸会通过一项“关于平信徒皆为祭司”的决议,意在个别信徒可坚持自己的保守观点,并声称这一原则与牧师的责任和权威并不矛盾。遭到温和派的激烈反对。面对保守派的强劲攻势,温和派一面指责保守派权欲熏心,一面要求严格坚持浸礼宗尊重自由的传统,包括个人解释圣经的自由,地方教会挑选和任命牧师的自由,神学院中公开讨论的自由等。并主张在传教这个共同事业中实现不同派别的合作与团结。总的看来,温和派的活动软弱无力,其影响在保守派的排斥下不断被削弱,其内部在如何扭转局势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为积累力量,不少温和派人士另建立了“南浸会联盟”。但大部份温和派神职人员和信徒未退出,愿在南浸会内作所谓“忠诚的反对派”。总之,80年代的南浸会,已基本为保守派所左右,在神学上为基要主义色彩,在政治上与美国保守势力有密切联系。南浸会联盟甚至宣布“南浸会现在已经是一个基要派统治的教会”。多年的内部斗争给南浸会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表现为近年来信徒增加幅度趋于平缓,神学院招生人数萎缩等。

        二战后至今,南浸会对与其他教派的关系和国内社会问题,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的趋势是逐渐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战后它曾对普世合一运动感兴趣,1947年设立专门组织研究与北浸会的关系,并反对政府扩军备战。但随着基要派势力的增强,在50年代初,又转而攻击合一运动和美基联,在政治上坚决反对共产主义。60年代,在温和派领导占优势的情况下,该会对社会问题表示关心,对黑人民权运动表示支持,要求和平解决越南战争,对堕胎、同性恋问题亦予以关注,欢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和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

        南浸会始终重视传教工作,其内部虽然分歧很大,但在传教问题上意见一致,它提出要实现“全球福音化”。

        此外,浸礼宗在美国黑人中影响很大,黑人基督徒多属此宗,并有专属黑人的教会团体,它们是美国全国浸礼会和全美浸礼会。前者目前拥有信徒260余万人;后者拥有约550余万人。目前全美约有2000万黑人信徒,30余个黑人教会。

        在欧洲,苏联是浸礼宗信徒较多的国家。战后其信徒人数有所增加。浸礼宗与福音基督徒和五旬节派联合组成“福音派与浸礼派联合会”。在第三世界,以前由西方教会资助和控制的浸礼会纷纷独立,绝大多数实现了自治。拉丁美洲的一些浸礼会具有保守的倾向。以巴西的浸礼会为例,它绝不参加世基联的活动,也不赞成普世运动,仅热衷于福音主义。

六、卫斯理宗(循道宗)

        卫斯理宗(Wesleyans)是遵奉英国18世纪神学家约翰.卫斯理宗教思想的各教会团体之统称。该宗原为英圣公宗的一派,其雏形为卫斯理组织的“牛津圣社”(牛津复兴运动),主张认真研读圣经,严格宗教生活,遵循道德规范,故又称为“循道宗”(Methodists)。该宗实行监督制,故又称为“监理宗”。卫斯理于1738年独立传道,1784年脱离圣公宗,“牛津圣社”发展为独立的卫斯理宗。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新教主要教派之一,其各类会友约4000余万,其中美国有正式会友1400余万人,英国有250余万人。另外还有许多自治教会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西非诸国和南亚地区。瑞士、斯堪地那维亚、葡萄牙、奥地利、波兰和德国也有少量信徒。卫斯理宗的国际组织为1881年成立的普世循道宗大会(The Ecumenical Methodist Conference)。1981年,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世界循道宗联合会(The World Methodist Council),每5年召开一次大会,其成员包括世界约90个国家的64个教会团体。其主要任务是沟通教会之间的关系,协调在普世合一运动及其他社会问题方面的共同立场。

        该宗的产生与英国的历史发展有关。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的工业城市不断建立,产业工人阶级由此诞生。但当时居统治地位的英国国教会已不能有效地适应新形势,失去了对社会下层的吸引力,英国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在此情况下,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 -- 1781)与其弟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1707 -- 1778)力图挽救危机,复兴基督教信仰。约翰卫斯理经潜心研究圣经和新教各派的宗教思想,提出了循道宗的主张。他认为只有提高每个基督徒的灵性修养与道德水平,建立严密的组织,改变陈旧的布道方式、才能挽救此危机。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继承“因信称义”的原则,重视内心的宗教体验,强调人之得救仅凭信仰,并获得上帝的恩典才能完成;主张基督普遍之爱,并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个人可凭对上帝纯洁的爱而战胜罪的诱惑,蒙恩典而实现成圣。

        (二)重视信仰对人的外在行为的指导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影响。要求信徒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发扬对他人的爱并为之服务。故在推进社会福利、举办慈善事业、提倡节欲、禁酒和反战等方面表现积极。

        (三)实行圣洗和圣餐二种圣礼。圣洗对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均可施行。

        (四)在教会管理体制中强调民主原则,一般教徒与神职人员共同管理教会。教会组织系统由一系列各级会议和议会构成,一般分为地区性会议和全国性会议。美国卫斯理宗的最基层组织为地方教堂,教堂设有选举产生的管理委员会;同一地区的各教堂每年召开代表会议,任命牧师并讨论本地区的教务,全国总议会为最高领导机构,每四年召开一次。

        由以上各点可看出该宗较多地受到圣公宗、加尔文宗的影响,在组织制度方面又具有自身的持点。卫斯理宗信仰的依据除圣经外还有卫斯理兄弟的思想和言论,主要是《讲道集》、《新约注释》和《卫斯理谈话录》等。

        18世纪末和l9世纪,英国卫斯理宗信徒人数不断增多。但围绕教会制度发生了争论,部分牧师和信众要求教会制度进一步民主化。统一的卫斯理宗因此分裂为四个较大的教会团体。20世纪后,分裂的各教会出现了重新联合的趋势,几个主要的教会先后于1907和1932年组成联合循道会。这一时期,英国卫斯理宗在国内继续对工人传教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传教事业,传播于西非、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l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但其最广泛流传的国家是美国,20世纪已成为该宗的中心。早在18世纪中期卫斯理宗已传至北美。1784年在巴尔的摩大会上,正式成立了自治的美国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l9世纪,美国卫斯理宗发展迅速。但围绕奴隶制与教政制度的争论导致教会的不断分裂。黑人教众由于反对种族歧视,退出了美以美会,先后于1816年和1820年单独组成黑人卫理公会(The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和黑人卫理锡安会(The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Zion Church)。1830年,要求给信徒更多权利的部分神职人员和信徒退出美以美会,另组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1844年,主要由于南北两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对立,美以美会又分裂为北方的美以美会和南方监理会。1870年又从后者中分裂出有色人卫理公会,现称基督徒卫理公会。

        20世纪以来,主要教会之间的分歧逐渐缩小乃至消失。1939年,美以美会、南方监理会和美普会联合组成卫理公会。同英国卫斯理宗一样,美国卫斯理宗亦十分注重传教,其传教范围包括墨西哥、古巴、朝鲜、日本、中国、印度以及非洲。美国卫理公会在华的影响远较英国为大。

        二战后,从世界范围看,卫斯理宗相当活跃。50 与60年代,其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世界循道宗联合会多次召集国际会议,以加强各教会之间的国际联系与团结。(二)发动国际性的传教活动,协调各地教会的传教工作,扩大对青年的影响。如英国卫斯理宗针对战后本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重新强调在产业工人聚居区传教,重点是社会下层、尤其是青年工人,以遏制世俗主义对青年工人的影响。(三〉积极发展与其他教派的联系,参加普世合一运动,与世基联和天主教会的关系尤其受到重视。印度卫理公会和英国卫斯理宗尤为活跃,它们都谋求与其他宗派的联合。(四)十分关注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世界循道宗大会多次主张建立没有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杜会;反对战争、号召尊重人权。如南非循道会始终坚持反对种族主义,拒绝在教会内实行种族隔离。(五)亚、非、拉教会走向自治与独立,是战后卫斯理宗发展的重要趟势。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促使亚、非拉国家的卫斯理宗逐步摆脱了英、美教会的控制。

        在战后世界卫斯理宗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卫斯理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战后至60年代为第一阶段;70年代至今为第二价段。在第一阶段中,美国卫斯理宗有所发展。以最大的美国卫理公会为例、1950 - 55年信徒增长了约4.3%,1960 - 65年增长了约3.3%。其教徒的种族、地域及社会阶层分布都较广大,因而被人们视为有代表性的美国教会。其工作重点是:处理与解决种族关系问题。当北方的美以美会和南方监理会于1939年合并时,双方达成协议,在新成立的卫理公会中,把黑人教会及其地区年会单独组成一个管理系统,称为中央管辖区,与其他五个以地域划分的白人教会管辖区相平行。这实际上是一种种族隔离性质的制度,此举一般认为是北方教会为谋求团结向南方教会所作的让步。

        随着50年代美国社会反对种族主义运动的日益高涨,尤其是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关于消除公共学校中种族隔离法案后,卫斯理宗内部反对种族隔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卫理公会实行的制度成了斗争的焦点。该教会对最高法院的决定公开予以支持,表示要贯彻执行;但在如何处理中央管辖区问题时却意见分歧,北部、东部及西部的教会地区年会相继表示支持废除。但南方的地区年会及其所属大部分教会却以让黑人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为由,要求保留这一制度。1956年,卫理公会全国总议会决定要以合理的速度废除教会内部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现象。其具体惜施是,允许中央管辖区所属的黑人教会及其地区年会在自愿的基础上并人其所在区域的白人教会管辖区,直至最终废除中央管辖区制度。至1960年,仅有六个黑人教会并入白人教会管辖区,直至1968年始全部合并,中央管辖区正式被废除。这是战后美国卫斯理宗争取种族平等斗争所取得的一大胜利。然而,在卫理公会内部,黑人信徒对教务仍处于相对无权地位,种族平等问题仍未获得根本解决。此外美国其他卫斯理宗教会也在消除种族隔离和歧视方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方。三个黑人教会 -- 黑人卫理公会、黑人卫理锡安会和基督徒卫理公会亦在60年代中期开展对话,加强团结争取自由和平等。

         这一时期,美国卫斯理宗的海外传教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50、60年代,亚非拉地区教会独立自主的要求强烈。它们对以美国卫斯理宗为宗主,自己仅处于附属地位的现状日益不满。经过努力争取,缅甸、古巴、印尼、利比亚、巴基斯坦等地的卫斯理会陆续取得了自治权。

        在第二阶段(70年代至今),美国卫斯理宗信徒有所减少。教会内部神学上的保守派与自由派进行了长期斗争,趋势是保守派渐占上风。其中以美国最大卫斯理宗教会团体联合卫理公会,最为显著。该会自1965至1970年,信徒减少3.2%;1970至1975年减少7.1%。80年代始趋于缓和。其原因在于60、70年代以来,美国教会中自由主义影响下降,保守主义思潮抬头所致。联合卫理公会素来有多元化的特点,它包括了不同的神学流派和政治观点,其成员的种族构成复杂,地域分布较广。这种兼容井蓄的因素使该教会一直带有温和的自由主义色彩。其全国总议会于1972年通过了一项关于信仰的声明,明确肯定神学上的多元化;体现了调和教会内各种派别的意向。但到70年代中期有所变化。在联合卫理公会内,福音主义色彩浓厚的保守派的力量不断增长。他们指责自由派人士把持许多教会机构,背离了教会经典和约翰卫斯理的教义。他们以南方州为基地组织“福音运动”,从1974年开始积极活动,力图影响教会总议会的决策。保守派还批评教会忽视信徒个人的福音传教活动,致使传教事业萎缩。他们要求把部分教会神学院移交保守派,还与其他教派内的福音派建立密切联系。与保守派的攻势相比,自由派显得涣散,缺乏进取性。然而纵观70 年代,联合卫理公会内自由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虽然日趋激烈、但保守派还未取得明显优势。以1976年的总议会为例,保守派与自由派就如何对待教会内公开申明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士展开了较量。前者主张严厉抨击,禁止同性恋者任圣职;后者则声称一个人性的行为不应妨碍其出任圣职。最后,这次总议会基本上维持了1972年对此问题所采取的立场,即不干涉个人合理的权利,但申明对同性恋者不宜授于圣职。

        80年代,保守派的攻势更为猛烈,平衡状态被打破。在保守派的压力下,1984年的总议会同意修改1972年的信仰声明,强调禁止同性恋者任圣职。这说明保守派已经占据上风。此后,保守派的影响不断扩大。他们公开鼓吹反对教会的多元化,认定这是导致教会丧失对群众吸引力的根源。1988年的总议会突出的表明了保守派的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其决议是:一、批准新的信仰声明,改变1972年所强调的神学多元化和给予圣经、传统、经验和理性探索真理的平等地位的立场,宣布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最高权威。二、在新的赞美诗集的部分诗篇中恢复使用上帝的阳性代词。三、坚决声明教会禁止向同性恋者授职,反对控制生育和以性别选择为由实行堕胎。这些决定都表明保守派已具有左右教会前进方向的力量。联合卫理公会正失去多元化和宽容的持点,越来越带有福音主义的倾向。当然,该教会传统的特点不会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自由派的影响也不会倾刻之间烟消云散。新的信仰声明在突出圣经权威的同时,仍然承认传统、理性和经验对圣经的解释和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它亦未公开排斥黑人神学、妇女神学等教会内现存的神学思想。1988年总议会尚设立一委员会,继续探讨同性恋的问题。这些都被自由派人士看作希望之所在。妇女争取完全平等的斗争也说明了这一点。该会自1956年向妇女授圣职以来,至70年代已有近千名妇女在教会内担任职务。她们活动的主要目标转向要求任命女主教、教区总监、神学院院长和宣传女权神学等。

        80年代,世界各国的卫斯理宗教会以世界循道宗联合会为中心,积极加强联系。主要社会活动和立场是:一坚决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呼吁各国予以经济制裁;二、反对战争与核武器的威胁,呼吁停止核试验和布署核武器;三、主张消除贫困、吸毒、犯罪以及侵犯人权等社会弊病;四、抨击西方主要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世界循道宗会议作为卫斯理宗的世界性组织,体现了该宗在普世合一运动中的积极性。卫斯理宗与天主教会、路德宗和归正宗的对活近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返回:基督教(新教)的宗派(一) - 公理宗、浸礼宗、卫斯理宗

ag00089_.gif (33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