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课 - 用爱心互相服事
经文:加五:13 - 15
这三节经文不但解释了何以保罗会那么“粗鲁无理”地咒诅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律法主义者,希望他们不要只割礼,而是干脆“阉割自己”!(加五:12)更为重要的,是保罗在这里清楚告诉我们: 我们蒙召是要得自由 - 在基督里的自由。他也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基督里真正的自由生活方式?
自由的目的:在爱中互相服事(加五:13)
自由的根基:爱成全了律法(加五:14)
自由的危险:若无爱,就会“相咬相吞”,同归于尽!(加五:15)
因此,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自我,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在基督里、靠着圣灵,用爱心去建立和成全彼此。
1。我们先温习上一课(加五:7 - 12):
保罗在加五:1 - 6 警戒加拉太人,如果他们否定因信称义的福音,而把受割礼当作是得救的条件,将会有毁灭性的后果之后,
他责问他们“加拉太人啊!你们向来跑得好,如今为何失脚,偏离了福音的真理?”(加五:7)他们之所以不再顺从真理,不是出于上帝,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犹太律法主义者错误的劝导(加五:8)。保罗借用了一个俗语或箴言(“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面发起来”),提醒加拉太人要对异端或错谬教导保持敏锐警觉,不能轻忽(加五:9)。
经过两轮的自传性和神学性论证“轰炸”-
“无知的加拉太人哪”(加三:1,3);
“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加四:9);
“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加四:11);
“我将真理告诉你们,就成了你们的仇敌吗?”(加四:15 - 16);
“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加四:20)
加拉太人可能以为保罗对他们已经很失望,但保罗的一句“我在主里深信你们不会存别的意念”(加五:10 《新译本》),给了他们一剂属灵“安心剂/信心剂”,稳住了加拉太教会信徒的心,因为他们知道保罗在主里深信,他们将来不会偏离他所教导的真理。
在还没有开始讲述如何随从圣灵,在基督里的自由中生活之前(加五:13 - 六章),保罗最后一次以强烈语气,驳斥犹太律法主义者的指控,说他是传割礼(因而是支持他们的立场),为要证明他传的乃是“十字架的福音”(加五:11)。他以一句被圣经学者认为“粗鲁无理的话”,咒诅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律法主义者,希望他们不要只割礼,而是干脆“阉割自己”!作为象征与加拉太的信徒完全断绝关系(加五:12)。
今天,我们要查考加五:13 - 15。
2。加五:13 - 15
“13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14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15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
《新译本》:13弟兄们,你们蒙召得了自由;只是不可把这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凭着爱心互相服事。14因为全部的律法,都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里面成全了。15你们要谨慎,如果相咬相吞,恐怕彼此都要毁灭了。
KJV:13 For, brethren, ye have been called unto liberty; only use not liberty for an occasion to the flesh, but by love serve one another. 14 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Thou shalt love thy neighbour as thyself. 15 But if ye bite and devour one another, take heed that ye be not consumed one of another.
ESV:For you were called to freedom, brothers. Only do not use your freedom a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flesh, but through love serve one another. 14 For the whol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15 But if you bite and devour one another, watch out that you are not consumed by one another.
原文:
3。加五:13
“13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新译本》:弟兄们,你们蒙召得了自由;只是不可把这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凭着爱心互相服事。)
“弟兄们” - 这是第七次保罗称呼加拉太教会的人为“弟兄们”(加一:11,三:15,四:12,28,31,五:11)。我在上一课已经说了,即使加拉太人听信了犹太律法主义者的错误教导,保罗 在论证中也一再责备,甚至“责骂”他们为“无知”、“奴仆”。。他仍然一再称呼他们为“弟兄们”,意思是大家仍然是上帝家中的一个成员。对加拉太人来说,这也算是保罗给他们的另一剂属灵“安心剂/信心剂”(加五:10)句子的开首有
gar,“因为”,是要解释何以在上文(加五:12),保罗会那么“粗鲁无理”地咒诅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律法主义者,希望他们不要只割礼,而是干脆“阉割自己”!
理由是:“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新译本》:你们蒙召得了自由) - 句子里有
ep’英文 to ,是一个介词,用法类似“基于/为了”,表示“你们蒙召是为了得自由”。在帖前四:7 也有相似的用法:“上帝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
)圣洁。”上帝呼召我们的目的,就是自由(加五:13)或圣洁(帖前四:7)。
“你们”
Hymeis,英文 You,是一个独立代名词。保罗特别把这个字放在句子前面,以强调的语气把加拉太人和那些扰乱他们的犹太律法主义者(加五:12)分开。律法主义认为信耶稣还不足够,需要行割礼才能得救;他们被律法捆绑,失去自由。加拉太人则不同,他们是蒙上帝,借着基督之恩召他们的(加一:6),这呼召是透过因信耶稣基督得称为义的福音宣讲临到他们。
“蒙召/呼召”
eklēthēte,来自动词
kaleó,也用在加一:6 “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加一:15 “然而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上帝”和加五:8 “这样的劝导不是出于那召你们的。”
过去在神学论证里,保罗没有用“召”这个字,他强调的是基督的救赎:“及至时候满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你们既为儿子,上帝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见,从此以后,你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上帝为后嗣。(加四:4 - 7)
在自传性论证里,保罗就两次用“召”这个字:加一:6 “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加一:15 “然而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上帝。”然后在第五章 8节 保罗说加拉太人之所以不再顺从真理,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犹太律法主义者错误的劝导,“这样的劝导不是出于那召你们的(上帝)。”
不管是基督“救赎”我们,还是上帝借着基督之恩“召”我们,目的是要我们得自由!这是在基督里的自由!加五:13 这句话是与加五:1 “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前呼后应!
“自由”
eleutheria,虽然只出现三次(加五:1,13 两次),却是《加拉太书》的主题。我在第二十六课讲解加五:1 的时候,已经很清楚的解释这个字:
什么是“基督里的自由”?既然基督是把我们从三个根本性的辖制(罪、死亡、魔鬼)中释放,所以基督里的自由包括:
1. 脱离律法主义的自由不再靠行为、守律法、行割礼来称义(加二:16,三:10)
自由脱离了“靠行为讨好上帝”的重担,也就是说,从律法的咒诅与奴役中得到释放
2. 脱离罪权势的自由
在基督里,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加五:13 “放纵情欲”;参罗六:14 “罪必不能作我们的主”)
拥有“可以不犯罪”的自由(不是“随意犯罪”的自由)
3. 不再受死亡和魔鬼辖制的自由
信主的人将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加四:7 “上帝的后嗣”)。
4. 在圣灵中自由地活出新生命
“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加五:13)
圣灵引导下的自由,是一种“甘心乐意地遵行上帝旨意”的自由。
“基督里的自由”是“真自由”!(约八:34 - 36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绝对不是词典里的“自由”;不是格言里的“自由”;不是社会政治自由,也不是自我主张的自由。。。
“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 将这一句与加五:1 “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合并起来, 我们就清楚明白,“福音呼召人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以之作为自由的新生命之基础。”在这基础上,我们是脱离了律法为称义之法(加 五:2 - 12),以及作为“义的生活”之指引(加五:13b - 26)。请大家注意:基督徒的自由不等于再建立一套新规条,而是从“靠律法称义”与“靠律法生活”中解放出来!
“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新译本》:只是不可把这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凭着爱心互相服事。1)KJV:only use not liberty for an occasion to the flesh, but by love serve one another.
原文开首是
monon mē,英文 but not,希腊文是:“只是不可”。KJV 加上 use (but not use),“只是不要用”。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认为加上另一希腊字
(转变、转用)或
(扭转)会更好,意思是“不要把自由转变成放纵的跳板。”
“放纵情欲的机会”
eis aphormēn tē sarki ,英文 for an opportunity/occasion to the flesh。“机会”
aphormēn 在希腊文是“出发点、起点、基地、跳板”successful launching pad ,在这里理解为“spring board for license”(放纵的跳板)的意思。这个字在新约中通常用作否定词(如林后十一:12 “不给那些假使徒机会”),但在林后五:12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乃是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
),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 中用作肯定词。
“情欲”
sarki - 在《加拉太书》共出现 18次!有时译作“肉体”、“血气”、“肉身”,这个字是与“圣灵”相对的。我在第十二课解释加二:20 的时候说:
“情欲/肉体”在加五:16 和加五:24 ,都带有不良伦理性的含义。凡“属肉体”(属世的)的东西,是出自人罪性的行为,本质上是不讨上帝喜悦的。(注:《和合本》在翻译
sarx(英文 flesh)的时候,有时犯了“不合法的意义传递”(illegitimate totality transfer)的弊病,如罗一:3 的“肉身”译为“肉体”(“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应译为“肉身”);罗四:1 也是 “如此说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凭着肉体得了什么呢?”-应译为“血统”))
保罗警告/劝诫加拉太人,既然基督释放了你们(我们),使你们不再受律法的捆绑,得到真自由,你们(我们)就不要把自由转变成放纵情欲的跳板!我们得自由后,为什么会让肉体的情欲夺取我们得自由呢?我们从《罗马书》就很容易明白。《罗马书》强调的是信耶稣,罪得赦免,基督的宝血洗净我们的罪行。但这不过像蜘蛛网被除掉,但蜘蛛还在。蜘蛛就是我们肉体的罪性,如果没有对付,肉体的邪情私欲能重新编织蜘蛛网。“罪/罪性”这个字在书里出现了至少 50次!但在《加拉太书》,“罪”这个字在神学论证第三和四章只出现一次!在加三:22 “但圣经把众人都圈在罪里,使所应许的福因信耶稣基督归给那信的人。”理由是保罗在论证里强调的是人因信称义,就能脱离律法的捆绑,在基督里得自由。按照罪恶的本性,一旦得了自由后,我们仍然想要满足肉体的邪情私欲,而不是想寻求上帝的心意。这就是保罗在这节经文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我们要在加五:16 - 26 ,才看到保罗怎样解释放纵情欲的后果,以及如何不让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新译本》:总要凭着爱心互相服事) - “服事”douleuete ,来自动词
douleuó,文法是现在时态、主动语态、命令语气。在加四:8,9,25 这个字是负面的“做奴隶”之意。所以,其意思不仅是服务,而是像奴隶伺候主人般的服侍。只是,它在这里以爱心形容,并与自由的观念连着使用,所以这里的服事是正面的用法。基督徒之自由的正确使用法,就是以爱心像奴隶一样彼此服事。但要记住:“互相服事”- 保罗不是说你们最好彼此服事,而是说“互相服事”不是可选项,是基督徒在自由中必须落实的生活方式!
“用爱心/凭着爱心”
dia tēs agapēs,英文 by love/through love 。我们不是像奴仆被主人命令“服事”他或别人!“服事人”不是像遵行律法的规条!用爱心服事人却能完全了律法。这是新约圣经清楚的教导:
耶稣亲自总结律法的总纲:“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 二十二:36 - 40,可十二:28 - 34,路十:25 - 28)
约十三:34 - 35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罗十三:8 - 10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因为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总括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加五:14 “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提前一:5 “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
基督释放了我们,使我们脱离了律法的辖制,得以自由,现在我们要活出在基督里,随从圣灵引导的新生命。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个效法的对象,就是耶稣基督。在约十三:34 - 35 祂清楚告诉我们:“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彼此相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用行动配合,就是“用爱心彼此服事”!就好像我们谈“信心”一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二:17 - 26)圣经的教导强调一种入世的精神,就是我们要遵行主的大使命,进入人群中,因为上帝的旨意就是爱,就是要爱所有的人,包括你的仇敌(太五:44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路六:27 “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除了基督,我们还有一个效法的对象,就是保罗、林前十一:1 “你们该效法我,象我效法基督一样。”保罗一生传道,他就是用爱心服事别人。他多次用自己的生命见证“因爱作众人的仆人”,譬如他自愿放下自由,成为众人的仆人(林前九:19);因基督的缘故作信徒的仆人(林后四:5);甘愿牺牲一切、甚至性命,为信徒得益处(林后十二:15,帖前二:8,腓二:17)。这些都说明保罗不仅教导“用爱心互相服事”,他自己也身体力行。
有学者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保罗在这里不说要彼此相爱(罗十三:8;帖前四:9)而说“要互相服事/彼此作奴隶”呢?“金口”讲道大师屈梭多模 (John Chrysostom,AD 350 - 407)认为,这是为要表达无以复加的、至强烈的爱 (the most intense love)。 也许保罗是受到主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影响,这卑微的服事说明他对门徒的爱(约十三:1 - 5), 他也命令他们照着他的榜样去做(约十三:12 - 17)。 这样把在基督里的自由与像奴隶为主人洗脚串连起来,不仅从修辞学的角度是十分有效的,在观念上亦具震撼力。因为在希腊思想里,奴役与自由是完全对立的;奴役的制度是个等级制度,作奴隶的是完全在主人的控制之下。保罗却不但以奴役比喻爱心的服事,并且将这种奴役描写为相互的。
圣经学者冯荫坤博士认为,保罗把基督徒的自由定义为“以爱互相作奴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拿这种奴役和另一种奴役作对比 -- 受律法约束的奴役(参 加四:9 - 10、24 - 25)。保罗在论证中曾警告加拉太人不要受制于那种奴役(加五:1,四:9) 换句话说,信徒在基督里的自由排拒一种奴役,同时透过另一种奴役表达出来;他们不是要作律法下的奴隶,而是要借着爱彼此作奴隶。透过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表达方式,保罗申明了基督徒自由的眞正性质:不管信徒是如何自由,他们不是自己的主人; 他们得自由之目的,是要他们以爱彼此服事。眞正的自由,不是在于能够随己意为所欲为,而是在于能够过一个“不以自己为主,而是以爱服事别人”的生活。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加五:1 和加五:13 的平行状态:
加五:1 “加拉太人既已蒙基督释放而得自由” 对应 加五:13 “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
加五:1 “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不是要作律法下的奴隶) 对应 加五:13 “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借着爱彼此作奴隶)
《灵命日粮》2024年 6月 15日 记载了以下这篇信息:作者是柯贝尔。在默利叔叔去世的时候,各式各样的悼词纷至沓来。然而所有的悼词都有同样的一个主题:默利叔叔以服事他人来表达对上帝的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他在二战期间的服役经历。当时他在军中担任医护兵,是战场上没有武器装备的医护人员。虽然他英勇的表现使他获得崇高的军事荣誉,但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爱心服事,无论是在战时或战后,他都带着怜悯去服事别人。
默利叔叔的无私付出实践了保罗对加拉太信徒的勉励:“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加五:13)。但要如何才能做到呢?因为人类的败坏,我们天生就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非他人。那么,这种并非与生俱来的无私付出从何而来呢?
在腓二:4 - 5,保罗劝勉信徒:“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保罗讲述基督因为对我们的大爱而愿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唯有祂的灵在我们里面生出基督的心思意念,我们才可以克服自私的天性,愿意为别人牺牲自己,反映出耶稣为世人舍命的终极牺牲。愿我们都能顺服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
反思和祷告
何时曾有人无私地服事你?
你要如何服事人,
也许从自己的家庭做起?
“七宗罪”,是我们活出圣洁生活的主要障碍。我们可以如何在圣灵和圣言的帮助下胜过邪情私欲呢?
慈爱的天父,感谢祢赐下耶稣完美的榜样,
让祂为我牺牲。
请帮助我学习以基督的心为心。
4。加五:14
“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新译本》:因为全部的律法,都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里面成全了。)
“因为”
- 解释上文信徒在基督里自由的生活不是可以任意而为的生活,而是用爱心互相服事。这种“爱”才是真正“成全律法”。
“包”
peplērōtai,来自动词
pléroó,英文 fulfilled,中文翻译应该是“成全”(新译本),意思是指满足律法真正的用意,而非仅仅概括或包括。
“里面”
en tō 英文 in this 在(这话)里面,指的是“爱人如己”(利十九:18 “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
“爱人如己”
Agapēseis ton plēsion sou hōs seauton. 英文直译 you shall love the neighbor of you as yourself。这里的人指的是“邻舍”。在路十:25 - 29 的律法师与耶稣的对话中,我们看得出当时一般犹太人的观念是:“邻舍”是犹太同胞,不包括外邦人。耶稣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纠正了这种狭隘观念,教导“邻舍”包括一切有需要的人。
“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新译本》:因为全部的律法,都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里面成全了。) - 这是一句有点“吊诡”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保罗在论证中一直强调基督徒不是靠律法称义。现在他却说“全律法。。成全了”,好像在要求信徒遵守律法!其实保罗并没有自相矛盾,而是强调不同的层面。怎么说呢?
他反对的是把律法当作称义和得救的途径。
他赞成的是律法所表达的道德核心,即“爱人如己”!“爱人”是信徒因信称义得救赎后,圣灵在信徒心里产生的新生命的自然结果(加五:22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而不是靠律法努力赚取得来的“义行”,也就是说,信徒因着基督和圣灵,得着“新生命”,自然会活出“爱人的道德要求”。耶稣在太二十二:37 - 40 和保罗在罗十三:8 - 10 的教导都印证了这点。(太二十二:37 - 40“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罗十三:8 - 10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象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总结加五:13 - 14 :信徒在基督里自由的生活不是可以任意而为的生活,而是用爱心互相服事。这样的爱是顺着圣灵运行的标志,正是律法本意的实现。
5。加五:15 “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新译本》:你们要谨慎,如果相咬相吞,恐怕彼此都要毁灭了。)
按原文次序,这节经文应该是:但如果你们彼此相咬相吞,你们要谨慎,只怕要彼此消灭。
“但”
de,英文 but,however, 引入与“用爱心互相服事”(加五:13)和“爱人如己”(加五:14)相反的表现。
“你们要谨慎” -blepete,英文 take heed,“谨慎”,来自动词
blepó ,文法:现在时,主动语态,命令语气,第二人称复数。,表示持续性的命令:“你们要不断地谨慎”。
“若相咬相吞” -
![]()
ei de allēlous daknete kai katesthiete ,英文直译 if however one another you bite and devour,动词是
(bite 咬)和
(devour 吞)文法都是直说语气 (indicative) ,与 ei de 结合成为第一类条件句,表示假设情况为真或可能,(例如:“如果你们这样做”)。保罗好像假设这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 在加拉太教会中。
“咬”
daknete 来自
daknó ,比喻上指“伤害人的心灵,用言语中伤、刺痛、撕裂”,就像“尖锐的话语咬人”,带来内心的伤口。保罗并非指真的“咬”人,而是比喻“用言语或行为互相伤害,就像撕裂人的灵魂”。这是古希腊文学里常见的比喻方式。
“吞”
katesthiete 来自
katesthió,常与“咬”连用,基本意思是“吃掉、吞吃、消耗”,形容动物互相撕咬吞噬,类似“狗咬狗”或“猫狗相斗”。
“相咬相吞” - 保罗用野兽的比喻,形容加拉太信徒因争执而互相攻击。究竟信徒彼此之间在争论什么,很有可能有些支持保罗,有些支持犹太律法主义者,或者各人对律法的诠释和遵守有不同的看法,以致分门结党(加五:26);或对在圣灵里的生活有不同诠释(以致保罗在下文加五:16 - 26 要详细解释。。。)总之,教会弟兄们彼此之间互相纷争,保罗才会用“相咬相吞”这种强烈的“战斗用语”。
“只怕要彼此消灭了” - “只怕”mē 用在 虚拟语气 (subjunctive) 前面,常构成否定性的目的从句(final clause),表示要避免的结果。
“消灭”
analōthēte,来自
analiskó,意思是消耗、毁灭。文法是 aorist passive subjunctive(第一不定过去被动虚拟式),表示“不要彼此被吞没”。圣经学者 A T Robertson 提到一个故事 -- 两条蛇咬住彼此的尾巴,结果互相吞噬,最终都消灭。所以,“只怕要彼此消灭了”的含义是:若加拉太教会继续内斗,结局就是“同归于尽”!
6。总结(加五:13 - 15):
这三节经文不但解释了何以保罗会那么“粗鲁无理”地咒诅那些搅扰加拉太人的犹太律法主义者,希望他们不要只割礼,而是干脆“阉割自己”!(加五:12)更为重要的,是保罗在这里清楚告诉我们: 我们蒙召是要得自由 - 在基督里的自由。他也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基督里真正的自由生活方式?自由的目的:在爱中互相服事(加五:13)
自由的根基:爱成全了律法(加五:14)
自由的危险:若无爱,就会“相咬相吞”,同归于尽!(加五:15)
因此,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自我,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在基督里、靠着圣灵(加五:16),用爱心去建立和成全彼此。
默想:
《加拉太书》有两个主导性的命令(或纲领性的呼吁):
“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加五:13),
“要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
其他命令和劝勉,基本都是这两条的说明或应用。
这意味着:“爱心互相服事”和“顺着圣灵而行”就是保罗在第五和六章道德/伦理劝勉的核心轴线。
我们在这一课已经解释了第一个命令(加五:13)。在下一课,我们将要解释另外一个命令(“要顺着圣灵而行”)。
除去杂念
“我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加五:16)
这个春天,杂草像是从侏罗纪公园长出来似的,占据了我们家后院。其中一株杂草大得惊人,我在尝试把它拔除时,还有点害怕会伤及自己。当我正在找铲子要除草时,发现女儿居然给杂草浇水。我惊叫:“你为什么给杂草浇水?”她露出顽皮的微笑,答道:“我想看看它能够长多大!”我们通常不会刻意培育杂草。但当我细想时,我察觉到有时在属灵生活中,我们的确会浇灌“杂念”,喂养那些阻碍我们灵命成长的欲望。
对此,保罗颇有见地。在加拉太书五章 13 - 26节中,他提到了顺从情欲及顺从圣灵有何不同。他表示,单靠遵守律法并不能建立我们所向往的那种“心无杂念”的生活。他嘱咐我们要“顺着圣灵而行”,这样才不会助长杂念。他还补充说,我们若持续与上帝同行,就不会有冲动想要“放纵肉体的情欲”(16节)了。
或许,我们要花一生的时间才能全面了解保罗的教导。但我喜欢他简单的指引:我们若滋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欲,就会助长对我们有害的东西;相反地,我们若培育与上帝的关系,就会结出圣灵的果子,得以过敬虔的生活(22 - 25节)。
反思和祷告
在你的属灵生活中,
有哪些方面需要摒除“杂念”?
你如何顺服上帝并与祂同行?
天父,在生活中,我有时会助长杂念。
请帮助我改变,使我与祢亲密同行,
好叫祢使我的生命结出圣灵的果子。
(《灵命日粮》2023年 4月 27日, 作者: 何安德)
有问题要提出来讨论吗?欢迎您与我联络。电邮地址是: